原野与村庄在他的笔下显得凝重、坚实、苦涩,沉默中透露出⼈⽣的⽆奈与⽣命的顽强,映射的恰是他内⼼深处对⽣命韧性与倔强的赞颂。7月25日,艺术家杜华林首个油画个展“遇见河西”在关山月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其十年艺术苦旅的结晶,呈现《迈入西域》《父亲》等60余幅承载丝路苍茫与生命哲思的力作,展期将持续至8月10日。
从设计巅峰到艺术苦旅
杜华林的艺术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作为中国首批设计拓荒者(深圳市设计联合会副主席、上海世博会形象设计专家评委),他曾站在都市视觉符号设计的潮头。然而在功成名就之际,他却毅然转身,背起行囊深入河西走廊的千年古道。这位西安美院毕业、上世纪80年代即南下深圳开疆拓土的西北汉子坦言:“南下广深数十年,无常中变成了都市里喧嚣的牛马。”这种对现代文明的疏离感,驱使他在祁连山的白雪与戈壁的风沙中重新寻根,以十载光阴践行一场“向现代化的反向行走”,回看我们文明的源流,成为“文化的素食者”。
谈起对“河西”的情有独钟,杜华林说:“匆忙⽽锋利的时间之刃,似乎总在暗⽰我要捡回被遗落了多年的画笔,为此,我⼏乎徒步⾛遍了千⾥之遥的河西⾛廊,苍美⽽神秘的故乡天地,震慑愚钝之⼼,⾃然造化使⼈折服。不知道是我执念着那⽚⼟地,还是那⽚⼟地同情着我,年复一年,我以孤独⽽真诚的画笔⾛进她,去感受安静的澎湃,不可惊扰,不可辜负,是我内⼼对河西之境的朝拜。”
在各种新潮观念博人眼球的今天,传统写实艺术已经被视为“昨天的艺术”,古典油画更需要长期训练磨炼、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杜华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逆流而上,选择了一条技术门槛很高的苦修之路。十年中,他一人、一车、一部相机、一打速写纸,孤独地行走于千里河西的苍茫、空旷与深邃之间,向艺术史的深度探寻,穷经皓首深入研究古典油画各流派的艺术风格与中外名家的技术特色,融会贯通,自成体系,体会写实绘画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于这段长达十年的艺术苦旅,艺术评论家黄治成认为:“老杜选择河西,不只是被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所吸引,更是在探寻现代社会物质之上的精神家园。也许是东部与西部的海拔落差形成了河西风景的苍茫与宁静;也许在那里能够穿越历史,可以靠近神祉,因此,老杜的风景已不只是自然之景,也是人文之景,是画家心中的理想之境。”
故土深情重构河西视觉史诗
走进美术馆幽暗的展厅,冷峻的射灯如同舞台追光,荒寂的画面更显出一种令人屏息的寂静力量。在这个即时快感充斥屏幕的时代,杜华林的画作如同一面沉静的镜子,映照出都市人内心深处对“真实”的渴望与追求。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迈入西域》中阴影下干涸的沙床,仿佛能听见时光的流沙在画布下涌动;《父亲》则如同一部无声的电影,讲述着时光的故事,细腻的笔触里包裹着深沉的情感,让个体记忆成为连接时代的精神脐带。杜华林的作品从不刻意迎合视觉快感,而是以近乎苦修的方式,让油画语言回归土地的本质——那些看似荒寒的画面,实则是对生命韧性的热烈礼赞,是用颜料与肌理谱写出的大地诗篇。
作为杜华林的好友,知名艺术家刘子建专程赶来参加展览开幕式,他认为,杜华林的作品是古典趣味与现代思想的结合,其中更多的是现代人对时间、历史、个人生命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他这样评价杜华林的作品:“原野与村庄在他的笔下显得凝重、坚实、苦涩,沉默中透露出⼈⽣的⽆奈与⽣命的顽强,映射的恰是他内⼼深处对⽣命韧性与倔强的赞颂。他更像是个诗⼈,富有调性的⾊彩、丰富的肌理和冷峻的构成,营造出的废墟之象古朴荒寒,这种空寂⽆声的伫⽴,使得他的风景在静穆中呈现出神圣的品格,本质上是要通过对⾃然的凝望与敬畏,实现个⼈亦是这个时代的困苦中的精神救赎。”
那些粗粝的肌理是岁月的指纹,冷寂的色调下流动着土地的体温,废墟的沉默中回荡着生命的惊雷……杜华林笔下的河西走廊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喧嚣迷失者的精神原乡。
作为一位西北汉子,杜华林把这批作品命名为《河西》,这是凝固的史诗,也是流动的乡愁,饱含着画家对故土深沉的爱!策展团队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杜老师艺术生涯的阶段性呈现,更是与所有观者共同的一次心灵之旅。”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