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遇见江南传统舞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一支由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师生组成的“舞韵江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江南文化重要发源地——江苏无锡、浙江杭州。这不仅是一次艺术考察之旅,更是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师生们在行走中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以青年视角探寻江南传统舞蹈的活态保护与创新实践,为赓续江南文脉注入青春动能。
当课堂遇见田野
在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辉、民间舞教研室主任李丹老师的带领下,辅导员赵佳、巫嘉骏与8位本硕舞院学子组成的团队首站深入江阴。在文化馆,他们近距离感受茶花担舞的含蓄柔美与打莲湘的清脆刚健。舞者肩挑精致花担,步履轻盈摇曳,江南女子的温婉风韵在举手投足间流淌;三尺莲湘竹竿敲击出清脆节奏,配合灵活步伐,刚柔并济中尽显水乡风情。
“走出课堂,走进田野,我才真切感受到传统舞蹈的独特魅力。”学生林芳冰说,“透过传承人的舞姿,我看到的是江南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与礼赞。”与打莲湘传承人董小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编写者之一的叶岳英的深入对话,让年轻舞者们触摸到非遗背后厚重的文化积淀与炽热的传承之心。
传统舞蹈的生命力,在“活态”中得以延续。在江阴市华士镇和锡山区锡北镇,团队探访了同源异彩的“渔篮虾鼓”与“渔篮花鼓”,进一步揭开了江南渔耕文化的舞姿密码。渔篮虾鼓传承人许美琪年逾古稀,但指导起“八字韵”和“颤膝”动律时依旧神采飞扬。锡北顾宪成纪念馆内,三位“渔篮花鼓”传承人——秦金初、陆静娟、吴玉琴,带领师生体验了“荡步”“颤篮”,鲜活再现了水乡渔民的劳动智慧与生活情趣。当参演过学院经典舞蹈作品《江南》的窦一鸣、韩钰盈在现场为传承人表演时,她们激动地表示:“真正看到道具、体验生活后,舞台上的动作仿佛被赋予了灵魂。”
宜兴之行则揭开了“男欢女喜”面具下的神秘。在张渚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省级传承人陈红梅与汪国琴细致讲解这一拥有600年历史的独特假面双人舞。当师生们戴上原版面具、系上脚铃,在“花蝴蝶”“采桑”等充满生活情趣的动作中,历史的分量感与细腻的情感表达直抵心灵。官林镇的“盾牌舞”则展现了武舞雄风,花甲之年的老艺人张正盘、蒋汉中翻滚腾挪,一招一式尽显刚劲风骨。盾牌舞传承人张发明在座谈中也向团队讲述了“盾牌舞”近40年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己如何利用企业优势组建盾牌舞队,让师生更体会到传承这份传统技艺所蕴含的责任与重量。
“老一辈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的文化基因。”邬凡乔同学动情地说,“这份沉甸甸的热爱与坚守,是我们前行路上最珍贵的灯塔。”
当古老邂逅青春
在杭州市临平区文化馆,群星滚灯艺术团为团队带来了精彩的滚灯表演,男子“武灯”的“霸王抛鼎”刚猛豪迈,女子“文灯”的舞段优雅灵动。临平滚灯之所以活力盎然,在于其开辟了三条清晰的传承路径:坚守传统核心元素,亮相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舞台;创新编创舞台版《传承》,贴合现代审美;更将滚灯化为校园“滚灯操”和可拆卸的“小滚灯”,让非遗真正走进青少年的日常生活。
仁和高头竹马则在创新中焕发新生。第二代传承人姚连芬与艺术总监郭劲将道具升级为全竹编马头,并创作主题歌曲《高头竹马》。当同学们穿戴竹马体验“跑马阵”时,立刻迸发创意,即兴创作的新动作融入传统步伐,让竹马奔跑的动感更加鲜活。曹雨欣同学在体验后深有感触:“这种碰撞的火花让我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既在坚守的根里,更绽放在创新的芽上。”
建德梅城古镇的“严州虾灯”同样光彩夺目。在传承人陆超老师指导下,学生们即兴编排的八八拍组合,让彩虾如游龙般灵动穿梭。陆老师将珍贵的虾灯文献赠予团队,殷切期盼年轻力量助力非遗传播。建德婺剧团的“跳魁星”庄重有力,方新亮老师强调:“动作要‘凶’要‘稳’,方显魁星威严。”他为学子们轻点状元帽,将“学业有成”的文脉期许深情寄予青年一代。
钦堂乡谢田村的“跳净童”(大头娃娃舞)充满古傩遗韵。八旬传承人陈斌能老师不仅守护表演精髓,更整理教材、改进面具制作。同学们在诙谐面具下感受到的,是数百年历史的重量与传承者炽热的初心。
当步履化作使命
双脚扎进文化的田野,书本上的知识才真正变得有血有肉。从无锡到杭州,从太湖之滨到新安江畔,上戏舞院青年用五天时间丈量了江南传统舞蹈的丰饶图景。每一项传统舞蹈都是一部活态的地方志,记录着水乡的劳作、节庆的欢腾、信仰的虔诚。他们不仅是技艺的学习者,更在传承人期待的目光里,接过了文化传播的接力棒。
征程再启,薪火相传。接下来,团队将系统梳理采访调研成果,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并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江南传统舞蹈的活态保护与当代转化,为古老非遗注入青春表达。
江南文脉的赓续,既需敬畏传统的守护者,也呼唤敢于创新的生力军。上戏舞院学子以身体为笔,以热忱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奋力书写着江南舞蹈活态保护的青春答卷。“舞韵江南”团队的实践探索,正是上戏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示范高校的重要行动之一,展现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滋养下艺术学子的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