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破“瓷片”重圆 曹元元:陶瓷修复需要细水长流|大国工匠·文物医生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盛夏的泸州,7月上旬的气温已经直逼37度,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地点,总能让曹元元联想起数年前,也是在泸州合江县的一座小青瓦房中,她和师父面对碎成数千块的陶棺碎片,工业电扇在头上呼啦啦地转着,那些汗流浃背的日子还仿佛还发生在昨天。而如今,坐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场中,曹元元面对的是一件南宋时期景德镇窑的青白釉瓷碗,在她身旁,则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文物修复的“顶尖人才”。

7月6日,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市落下帷幕。现场,293名选手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上演了一场文物修复行业的“华山论剑”。其中,来自四川博物院的曹元元,拿下了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的三等奖。

“从进入文物修复行业起,我从未想过改行,想要在这个行业一直待到老。”在泸州火热的气温中,曹元元接受了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谈到了她在文物修复行业度过的11年岁月。她说,刚入行时,更多的是在学本领技艺,可与文物朝夕相伴的日子里,这些“生病”的珍宝就像她的老友和亲人一般,牵动着她的心弦。“当它们不舒服了,我就很想帮他们恢复到健康的状态。”


曹元元在比赛现场 图据大赛组委会

扎根文物修复领域十余年

“陶瓷修复需要细水长流”


一件件满身裂痕、碎成数片的陶瓷文物,它们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凝聚着历史的庄重,倘若无人问津,它们或许深埋泥土中,难以重见天日。而在文物修复师的手下,经过清洗、拼接、配补、打磨、全色等步骤,这些破碎的器物将迎来新生,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当站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脚步踏上通往陶瓷文物修复师项目会场的道路时,还未走完台阶,刺鼻的气味已经萦绕在了鼻尖,这是化学试剂的味道。与此同时,吹风机的呼呼声、打磨接口处的沙沙声、全色时的嗡嗡声此起彼伏。而在嘈杂的声音和刺鼻的气味中,曹元元的目光始终“黏”在文物上,一坐就是两天。这样的时光,也贯穿了她进入文物修复行业的11年。

2013年,大学毕业于瓷器修复专业的曹元元,进入四川博物院从事瓷器修复工作。她说,自己之所以选择这一行,也是受父亲影响,因为父亲喜欢收藏古玩,自己从小便耳濡目染。而曹元元修复的第一件陶瓷器,是一件光绪青花雉鸡牡丹纹瓶,那是她的毕业作品,更为特别的是,这也是曹元元外婆的嫁妆。这件作品,是曹元元大学生涯的尾章,更是她成为文物修复师的序曲。

在四川博物院的11年时光中,曹元元参与修复完成的文物超过了400余件。其中,包括了数件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的石棺、宋代龙泉窑青瓷五管瓶、川博馆藏一级文物汉代说唱俑等等,当她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生病”的文物,与它们日夜相伴,特殊的情感也在她的心里滋生。同时,在这个行业的时间愈久,她对于文物修复的领悟也逐渐加深。


曹元元在比赛现场 图据大赛组委会

“我记得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我很在乎修复效果。但现在来看,过程同样重要。”曹元元说道,在修复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对文物至关重要,倘若出了差错,对于文物产生的影响是难以逆转的。“而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的是修复师对于文物的敬畏心。真正尊重文物的人,每一个动作都会思考良久,才敢下手。”

在曹元元看来,相较于人类的一生,存在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物,还会在未来见证更多悠久的岁月。“我发现很多事,是需要细水长流的,眼光要放长远一些。文物修复不仅要对文物的现阶段考虑,还要更多地思考文物的未来。”

修复路上良师相伴

“学会的不光是技艺,还有态度”


长达两日的激烈角逐,当选手们在场内屏气凝神,全身心投入到修复的文物中时,在场外,还有一批焦灼的人群在守候。因为场内正在比拼的选手,正是他们的徒弟。其中,就有曹元元的师父,来自四川博物院的资深文物修复师卫国。盛夏的泸州,室外文物一度达到了37度,但在炎热的天气中,更为炙热的是一位师父对于徒弟的关切和鼓励。


曹元元在修复文物中 图据四川博物院

此前,曹元元曾向记者提起过,大学就读瓷器修复专业的她,在一次全国文物修复研讨会议上结识了恩师卫国,便从千里之外的上海来到四川博物院实习,之后顺利转正,曹元元还是卫国的第一个徒弟。而她的师父卫国,有着近三十年文保工作、十几年文物修复工作的经历,无数个石刻、陶瓷珍品在卫国的手上焕发新生。

“我的师父肯定是一个能让所有人都羡慕的师父。”曹元元说道,在师父眼中,成绩只是其次,自己的每个步骤没有差错,整个修复过程都是按照预想来的,这就足够了。“这对于我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良师相伴下,曹元元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修复技艺,更有对待文物、对待修复的态度。曹元元回忆说,自己的师父虽然不太爱说话,却身体力行告诉了她不少道理,让她感悟良多。“他教我的是一种态度,就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认真做一件事儿,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这也是传承重要的原因。”曹元元提起,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够仔细了,修复时要考虑到的问题也都考虑到了。但当师父带着自己重新做一遍时,才发现自己学到的只是九牛一毛。


曹元元在比赛现场 图据大赛组委会

从生疏到娴熟,从萌新到资深,从徒弟再到师父……曹元元说,今年自己在比赛现场,也看到了不少年轻的面庞,就像刚毕业时的自己,怀抱满腔的热忱奔赴了文物修复的一线。而11年的岁月弹指一挥间,在这个行业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不知不觉自己也成为了文物修复的中坚力量。

“我肯定不会改行或是换地方,因为我就选择在这儿了,会一直待到老。”曹元元这样说道。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