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剧目、杂技剧……剧场演出带来夏日休闲新选择

进入暑期,国家大剧院再度开启舞台艺术“第二现场”,通过直播的形式,让全国30多个城市近百家影剧院的观众,能同步观看到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艺术。

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由著名音乐家莫扎特创作的世界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正在上演。国家大剧院技术团队通过超高清直播系统,及60余个独立通道进行声音拾取,配合低延迟编码技术,在确保了音乐和画面的完美同步的同时,精准捕捉舞台上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和服装纹理,为观众带来“无压缩级”的艺术还原。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马荣国:在音频上也做了专门的设计,尤其是在演员的服装和头发中,我们将会预埋收音话筒,能够让在“第二现场”的观众享受到更美妙的声音。


此前,国家大剧院就将原创话剧《林则徐》以通过“第二现场”直播的方式同步奉献给全国各地的观众。后续,“第二现场”还将把音乐剧、舞剧、音乐会等多种形式的演出,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呈现给各地观众。

多部话剧将亮相国话“CNT现场”展映季

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近日开启,《北京法源寺》《赵氏孤儿》《大宅门》等八部经典舞台作品的高清影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近30家剧场进行展映。作为基于数字技术构建的创新型观演模式,“CNT现场”通过多机位影视化拍摄和超高清修复技术,将国家话剧院的现场演出转化为电影级视听影像,让观众可以在剧场中体验“身临其境”的视听感受,展映季将持续至9月。

1957年版《骆驼祥子》再现首都剧场舞台

暑假期间,作为北京人艺“经典保留剧目恢复计划”的第二部作品,1957年版《骆驼祥子》重现首都剧场的舞台,带领观众感受经典剧目的恒久魅力。

清脆的驼铃声交织着老北京叫卖声,熟悉的人和车厂印入观众眼帘——1957年曾在北京人艺演出的《骆驼祥子》,被完整复刻到今天的首都剧场舞台上。舞台深处映着西直门城楼的剪影,中央是旧式灰瓦房,屋内八仙桌椅等老物件原汁原味还原了一个旧时代车厂的场景。高度写实的布景细节,鲜活呈现出上世纪20年代的京城风貌。主创团队力求从舞美服饰、戏剧文本和演员表现等各个层面传承还原1957年版的《骆驼祥子》。


话剧《骆驼祥子》复排导演 闫锐:完全描摹着过去的演剧风格、创作理念、创作经验和人物形象以及整个的舞美架构。希望把那些经典的人物形象,通过现在的年轻演员们展现给观众看。在土生土长里、泥土里扎根的描摹的人物形象,鲜活地走到了观众面前。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于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作品透过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展现了上世纪20年代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充满了浓郁的北京风味。1957年,经导演梅阡改编,这部小说被搬上北京人艺的舞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冯远征:也是希望暑期孩子们能够进来剧场,看看他们课本上读到过的戏呈现在舞台上是什么样。

杂技剧《天鹅》亮相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

进入暑期,演出市场精彩火热,话剧、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各地观众带来夏日休闲新选择。

近期,杂技剧《天鹅》亮相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演出借助西方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戏剧情境,通过“现实”与“梦幻”的二重叙事时空相互交错,展示出杂技演员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经历彷徨迷茫后依然坚持的执着信念。演出现场,肩上芭蕾、软钢丝、空竹、女子柔术、蹬人、抖杠等惊险的杂技动作,让观众目不暇接。


杂技剧《天鹅》副总导演 李雷:因为是杂技,我们更多地使用了魔幻主义的手法来结合现实。我觉得最吸引人的应该就是对于梦想的追逐。


这部杂技剧最大的亮点莫过于“肩上芭蕾”,这个杂技流派从杂技、芭蕾、体操中汲取养分,最终在舞台上呈现出“优雅的杂技、惊险的芭蕾”。


杂技剧《天鹅》艺术总监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吴正丹:我也希望通过这部剧让现代的观众能够了解杂技人他们的台前与幕后,他们的成长及坚定。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