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服看中国美! 顶流设计师揭秘戏服背后的文化密码

日前,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中传环球(北京)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7月9日,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中华服饰研究会理事会员阳东霖作为主讲人,以《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戏剧服饰的现当代表达》为主题,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进行了关于戏剧服饰文化的解读与案例分享。


随着国风国潮的兴起,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的概念深入人心。阳东霖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走入了大众的视野。看似小众的舞台艺术《孔子》《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舞剧出圈,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艺术表达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他们的衣食住行中。

阳东霖表示,艺术创作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突破创作空间的限制,改变和谐而又惯性的思维状态,把典型的设计元素打破重组,从而让其焕发新的生机,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不是复原与照搬,是揉碎、打破再重新建立,是经历了不断地推翻再建立的过程,周而复始。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授课过程中,他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分享道:“在设计《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旗袍时,为了保留旗袍古典雅致的美感,设计时尽可能地避开了有腰省修饰身体、体现曲线的改良版旗袍,而是选择民国时期无省古典型旗袍,塑造出来的袍服不修饰曲线,不刻意雕塑三围,略显腰身,以‘平’‘整’为美。这种看似波澜不惊的‘平’‘整’之形,正是来源于传统中式制版与东方文化审美,同时也是局限的空中去创作理念的一种呈现,体现出了剧中女子别样的雅致与细腻。”


授课在阳东霖与学员们的精彩交流与探讨中圆满结束。本次课程以戏剧服饰为切入点,并对经典案例进行了细腻地分析与解读,为学员们在艺术创作与新媒体运营上提供了灵感和宝贵借鉴经验。

(图片拍摄:王大卫)

责编:玄贺彤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