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粉炉”江苏巡展收官:“萌系美学”点燃文创消费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连日来,南京暑气蒸腾,高温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南京市博物馆门前人潮涌动,大群年轻粉丝们热烈迎接网红“小粉炉”回家,争相近距离目睹它的绝世容颜。“小粉炉”的意外爆火并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现象,不仅改写了文博传播的范式,更为文创消费市场创新提供新的样本和赛道。


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小粉炉”全称是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是南京博物院的一件珍贵文物。它的魅力首先来自它的“颜值”。整块芙蓉石通体透粉,冰裂纹路如凝脂般温润,腹部对称雕饰的蟠螭与铺首衔环耳刚劲有力,盖顶四条小螭龙却透着灵动稚气。这种刚柔并济的造型,让人忍不住惊呼:“像果冻一样可爱。”这份可爱里则藏着惊世工艺——芙蓉石质地脆嫩,能雕琢成如此大件的器物可谓是极其罕见。“小粉炉”身上兼具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审美感的特质,灵动感与大气感的完美平衡使它成为近年来江苏年轻人追捧的对象。

2024年10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精选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的二十余件国宝,策划了为期10个月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小粉炉”凭借独特气质脱颖而出,成为巡展中最耀眼的明星,也成为连接年轻一代与古老文化的纽带。


“小粉炉”。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2月22日清晨,无锡梁溪区钟书路的薄雾还未散尽,无锡博物院门外已排起百米长队。9点开门时,观众分成两队涌入。一队冲向展厅看“小粉炉”真身,一队扑向文创区抢冰箱贴。这一天,超2万人入馆,刷新了锡博单日纪录,而这样的盛况在巡展途中不断上演。常州站23.8万人次的观展大军里,有年轻人特意调休赶来;连云港站单日4.2万人次的流量;南通站13天展期内,12.6万观众中不少人是带着“必须打卡小粉炉”的执念而来。社交平台上,“家门口的展,值得为‘小粉炉’去排一次队!”“刷到‘小粉炉’在常博出差,直接定了高铁票从无锡跑去常博和小粉来个约会!”之类的打卡比比皆是。年轻人在展厅里打卡拍照,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展体验,让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这正是江苏年轻人审美与博物馆文化碰撞的生动体现。​


无锡站展出时的排队景象。图片来源/无锡发布

与观展热潮相伴的,是文创消费的井喷。无锡站文创区首日销售额突破40万元,“小粉炉”冰箱贴被抢到限购;南通站101万元的文创业绩里,过半来自它的系列产品;截至2025年5月,这款冰箱贴销量已破70万件,带动巡展文创总销售额轻松迈过千万元大关。在常州,有人为集齐衍生文创跑了三趟博物馆;在南京,“来南博必带小粉炉回家”成了游客间的暗号。这些文创产品不再是简单的纪念品,而是年轻人表达对文化喜爱的载体,将博物馆的厚重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消费新潮流。


“小粉炉”冰箱贴。图片来源/南京日报

“小粉炉”为何能让年轻人疯狂?答案藏在它打破的文化壁垒里。当传统文物还带着厚重古朴的标签时,它以“乾隆少女心”的粉色姿态登场,恰好戳中了年轻人对萌系美学的偏爱。由于销售火爆,“小粉炉”冰箱贴甚至一度卖断货。“蹲了3次的‘小粉炉’,从今天起‘搬’回家啦!”常州市民叶女士拿着萌趣的冰箱贴,脸上满是抢到这件心仪文创的喜悦。“小粉炉”冰箱贴手工调制的纹路独一无二,扫码触发的AR动态展示,更让千年文物在掌心“活”了过来。这种可触摸的历史,让00后参观者小李也十分感慨:“第一次觉得文物离我这么近。”江苏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解读和接纳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物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更深层的吸引力则来自“小粉炉”承载的文化基因。作为乾隆皇帝的珍爱之物,“小粉炉”身上的蟠螭纹饰象征着皇家威仪,芙蓉石的选用则暗含清代宫廷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当年轻人为冰箱贴的盲盒感着迷时,也在无形中接纳了这份历史记忆。正如南京博物院工作人员所说:“它用可爱做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这把钥匙,让江苏的年轻一代主动去了解和传承本土的历史文化,彰显了江苏这个历史文化大省延绵不绝的文化传承力。


网友们纷纷打卡。图片来源/中吴网

如今,“小粉炉”回到南京,但它留下的影响仍在发酵。那些在社交媒体晒出的打卡照、被珍藏的文创产品、博物馆里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共同证明了当萌系美学遇上深厚文脉,当年轻人的审美与博物馆的厚重文化碰撞,文物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成为可消费、可传播、可亲近的文化符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由此诞生。这场由“小粉炉”引发的文创热潮,不仅是江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更预示着历史文化大省在新时代续写文化传奇的无限可能。

文/庄佳威

资料来源:南京日报、南京发布、无锡发布、常观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