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展区的创意表达。
非遗展区的泥人张彩塑。
非遗展区的曾氏华服。
非遗展区的杨柳青年画。
当世界的目光在渤海之滨交汇,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正在悄然展开。
昨天上午,在“世界市长对话·上合峰会城市”活动现场,一方非遗展区成为了最动人的“文化客厅”。杨柳青年画的吉祥画面、泥人张彩塑的灵动神韵、曾氏华服的华美工艺、中国日报展区的创意表达,吸引着各国嘉宾驻足流连。他们或俯身细赏,或轻声赞叹,或举起手机记录,仿佛走进了一座微缩的东方艺术殿堂。
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中亚教育合作推进工作机制秘书长、法学院教授乌舒洛娃·索菲亚·拉玛扎诺夫娜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兴趣。在一幅《连年有余》年画前,她驻足良久,只见她微微俯身,指尖轻抚,仿佛怕惊扰了那个憨态可掬的胖娃娃。
“这个画面太有趣了,创意十足,充满了生命力!”乌舒洛娃·索菲亚·拉玛扎诺夫娜连连称赞,当得知杨柳青年画已有数百年历史,并且每一幅画都由匠人手工套印、填色时,显得十分惊讶。“在数字时代,人们都在追求速度,还有人愿意花时间静心完成一幅作品,这种坚守令人感动,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她说。
在泥人张展区,来自埃及的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徐昊阳被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吸引。“太不可思议了!”他兴奋地说,“这些泥塑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随后,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个孙悟空造型的彩塑,仔细端详着。“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正是文化创新的典范。我要把天津的非遗作品介绍给我家乡的人们。”
漫步非遗展区,乌兹别克斯坦中亚国际研究所副所长舍尔佐德·法伊济耶夫流连忘返,他全程举着手机,专注地一一拍摄。舍尔佐德·法伊济耶夫深有感触地说:“这些非遗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灵魂。今天的展览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上合组织国家间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当我们在艺术中找到共鸣,心与心的距离自然就近了。这种文化认同,正是我们深化各领域合作最坚实的基础。”他的话语中饱含深情,道出了在场所有嘉宾的共同心声。
小小的文化客厅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打开这门,看到天津的不同侧面。与会嘉宾们说,非遗,是天津递给世界的一张名片。不需要翻译,因为美是全球共通的语言。(记者 张立平 张雯婧 记者 张立 周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