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405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吴氏家族向中国国家画院无偿捐赠三十余件家藏
●致中国国家画院刘万鸣院长书
02
学术聚焦
● 艺术有理 | 王治:共生律动——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新基因
●本报观察|如何避免“打卡式”写生
03
美术新闻
●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四川、重庆、湖北三地调研
●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应邀赴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访问
● “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学术展演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
●艺坛短波
04
专题
●培根铸魂传文脉 艺路新程启华章——2024学年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开幕式暨结业仪式在京举办
●丹青溢彩歌盛世 荆楚文脉谱新篇:“章华流芳——楚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暨“问道寻真——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结业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启幕
●以油画之美 绘新疆之姿:记新疆画院“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海岱烟雨——刘晨光作品展在京举办
05
艺术家
● 庄弘醒:再叙桑园
● 关山月:高路入云端
● 俞晓夫:回忆与思考
● 周湧:复盘
● 陈天:形式的生命
● 葛庆友:画为心声
美术聚焦
●吴氏家族向中国国家画院无偿捐赠三十余件家藏
7月1日,书画家、学者,吴祖光与新凤霞之子吴欢先生携家族珍藏的30余件艺术珍品莅临中国国家画院,将这些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在明德楼二层的展厅内,这些跨越三代人的艺术瑰宝汇聚一堂,齐白石、吴瀛、吴祖光、新凤霞等艺术大师的墨宝交相辉映,铺满了一整块墙面,令人震撼。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吴氏家族深厚的艺术积淀,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记忆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杜浩等人的见证下,这批珍贵的艺术遗产正式移交中国国家画院。据悉,中国国家画院将为此举办隆重的捐赠仪式,并策划专题艺术展览,以此向吴祖光、新凤霞等艺术大师致敬,并感谢吴欢先生无私奉献的文化情怀。此次捐赠不仅是艺术珍品的传承,更是文化精神的延续。为此,《中国美术报》特别专访了刘万鸣,请他为我们讲述这批珍贵藏品背后的动人故事。
●吴氏家族向中国国家画院无偿捐赠三十余件家藏
学术聚焦
●艺术有理|王治:共生律动——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的新基因
2025年6月18日,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组委会宣布,本届双年展将以“共生”为主题,面向全球征集约500件优秀美术作品,展览计划于2025年12月31日至2026年2月1日在北京展览馆正式举办。这一主题回应了三个显著时代节点:其一,和平反思——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生”成为对和平价值的文化祭礼,以艺术手段揭示和平的来之不易;其二,生态关怀——面临生态危机与自然环境的破坏,艺术呼吁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其三,数字浪潮——AI、大数据、数字图像正重塑当代生活与思维,艺术家亦必须面对科技与人类精神的“共生”问题。
●本报观察|如何避免“打卡式”写生
暑期临近,部分美术机构也将迎来写生季。美术创作里,采风写生是艺术家获取灵感、积累素材、提升技艺的关键途径,许多经典作品都源于实地写生。但如今,创作节奏的加快和功利心态作祟,“打卡式写生”现象较为普遍——匆匆选景、机械作画,看似完成任务,实则作品没了灵魂。这种表面化的写生方式削弱了作品的情感温度,也阻碍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深入理解与个性表达。要让写生真正回归本质,必须从心态、观察方式、表达方法和体验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刻反思与转变。
美术新闻
●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组赴四川、重庆、湖北三地调研
6月22日至26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谢小铨带队,中国国家画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陶宏担任副领队的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专家调研组先后奔赴四川、重庆、湖北三地开展创作调研与指导工作。此次调研活动旨在推动全国画院系统备战第九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提升参展作品质量,促进地方美术创作交流,为展览的顺利举办奠定坚实基础。
●“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学术展演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
6月27日,由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校艺术学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共同主办,四川美术学院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和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西部艺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系列学术展演活动在四川美术学院启动。本次活动集美术展览、联盟会议、学术论坛于一体,为我们提供了全面了解西部美术创作及教育的现状与成果,是深入探讨西部艺术赋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学术平台。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
6月27至29日,由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观念发展研究”,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与研究院所的200余位嘉宾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艺坛短波
专题
●培根铸魂传文脉 艺路新程启华章——2024学年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开幕式暨结业仪式在京举办
6月28日,“2024学年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结业作品展开幕式暨结业仪式”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东楼展区一层举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纪连彬、张江舟、于文江,美术理论工作室导师王镛,人物画工作室导师孔紫、李洋、方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程大利、范扬、邹明、万鼎、贾荣志、方向、石峰、李岗、王跃奎、卜登科,花鸟画工作室导师李燕、吴悦石、高卉民、邢少臣、陈鹏、范存刚,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室导师胡伟,版画工作室导师沙永汇,雕塑工作室导师王艺、邓柯,书法篆刻工作室导师洪厚甜、张公者、王东声、李明、梅跃辉,古书画装裱与修复工作室导师徐建华,中国金石全形拓工作室导师贾文忠,中国国家画院各部门负责人董雷、刘博涵、陈明、邱雷、任明辉、刘德峰、吴笛、王锐光、程兴林、康雷、常欣、杜浩、金新、张苑、颜培大,以及全体学员共同出席了本次结业展览开幕式暨结业仪式。结业仪式由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主持。
●丹青溢彩歌盛世 荆楚文脉谱新篇:“章华流芳——楚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暨“问道寻真——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结业展”在中国国家画院启幕
7月1日,“章华流芳——楚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暨“问道寻真——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结业展”开幕式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开幕式上,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邓世清分别致辞;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乃蔚作为“章华流芳”创作工程的艺术家代表致辞,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于文江作为“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导师代表致辞,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郝孝飞作为“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培训班学员代表发言。开幕式由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永平主持。
●问道寻真——湖北省中国画骨干人才孵化工程结业展作品选刊
●章华流芳——楚文化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作品选刊
●以油画之美 绘新疆之姿:记新疆画院“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
2025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深情礼赞党的民族政策光辉成就,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气象,“和美边疆 民族同歌——新疆西藏美术作品展”于6月22日至7月14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中的“和美新疆——中国油画写生作品”板块以独特的艺术视角,生动鲜活地展现了新疆的壮美风光与人文风情,彰显了新时代新疆的蓬勃发展与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集中呈现了全国艺术家深入新疆采风创作的成果,深情礼赞新疆70年建设的辉煌成就。
●灿若星河——画院(青年艺术家)优秀创作成果展览|海岱烟雨——刘晨光作品展在京举办
6月21日,由中国国家画院支持,《中国美术报》社、滨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滨州市沾化区委宣传部主办,滨州市美术家协会、滨州市沾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海岱烟雨——刘晨光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共展出艺术家刘晨光的近年作品40余件,勾勒出刘晨光山水画的艺术面貌和艺术探索。
艺术家
●庄弘醒:再叙桑园
6月27日,“再叙桑园——庄弘醒水彩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展览分为“江南霁”“再桑园”“远行梦”“忆树人”四个板块,展出作品包含庄弘醒向浙江美术馆捐赠的《长亭外古道边》系列、连环画《鲁迅的童年》,及水彩作品《三味书屋》,全面呈现了庄弘醒艺术生涯的探索轨迹。
●关山月:高路入云端
6月18日,由太仓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主办的“高路入云端:关山月笔下的井冈山水之精神形塑与回望”在太仓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关山月井冈山主题作品30余件,以艺术形式与革命精神的融合为切入点,透过艺术作品与革命文物的有机联结和同场共鸣,引领观众重新回到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历史时空,传承红色精神。
●俞晓夫:回忆与思考
近日,宁波美术馆建馆20周年系列展之一“回忆与思考——俞晓夫回顾展”举办。展览汇集了当代海派油画代表人物俞晓夫跨越数十年的百余件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俞晓夫的多幅代表性作品,例如《我和吴昌硕游汉堡》以诙谐的笔触让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界限;《哲学家——纪念萨特和加缪》则巧妙地结合了超现实主义元素,在存在主义的群像中融入了自画像,体现了深邃的人文关怀。宁波美术馆收藏的其近作《小聚·我的玩偶之家》,则是俞晓夫个人艺术语言的典型体现,该作以深邃的思考、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觉呈现,激发观众对现实、历史与人性的多维度解读。
●周湧:复盘
6月27日,“复盘——周湧作品展”在湖北美术馆启幕。展览展出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周湧不同时期的水墨作品。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认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40年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周湧以自我的视觉精神探求和极具辨识度的视觉图像表达,不仅为当代艺术的书写留下了令阅读者印象深刻的印迹,更以不间断的求新求变,把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的真诚思考和激情讲述清晰地呈现出来。
●陈天:形式的生命
6月28日,“形式的生命——陈天个人作品综合展”在镇江市美术馆隆重开幕。此展由江苏大学、镇江市美术家协会主办,镇江市美术馆承办,江苏大学艺术学院、镇江市美术家协会青年艺委会协办。本次展览共计展出作品约80幅,涵盖综合材料绘画、油画、手稿文献与素材图像,力图从形式语言、媒材实验与现场生成三个层面,全面丰富呈现艺术家近年来的创作脉络与美学思考。
●葛庆友:画为心声
6月27日,“画为心声——葛庆友捐赠作品展”在安徽省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分为“天地气”“文人意”“纪游情”“黄山风”四个单元,通过系统梳理葛庆友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题材作品,全面展现其在中国画领域的持续探索,展现其“依于仁,游于艺”以及“天人合一”的绘画旨趣。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黄家馨、刘根源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