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评论丨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7月7日,小暑节气。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小暑一到,意味着很快将进入更热的三伏天。俗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高温与雷雨成为近段时间天气舞台的“主角”。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节气到来,标志着季夏的开始,它既带着“小热”的试探,又暗藏着“大热”的伏笔,在时序流转中书写着独特的自然哲学。


“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古人用“三候”精准勾勒出小暑的物候变迁。当第一缕带着热浪的风掠过田野,便宣告了凉风的退场——这便是“倏忽温风至”的生动写照。田间的蟋蟀察觉到暑气渐浓,纷纷迁居至屋檐下的阴凉处;高空的老鹰则顺应气流,振翅飞向更清凉的天际。这些细微的变化,实则是万物对自然节律的精准呼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的注解,道出了小暑“承前启后”的节气地位。它像一位信使,既传递着梅雨季的尾声,又预告着三伏天的临近。此时的暑热,虽未达极致,却已足够唤醒天地间的旺盛生命力:荷塘里的荷花褪去羞涩,舒展得淋漓尽致;稻田中的稻穗在热浪中拔节,酝酿着饱满的颗粒;就连墙角的爬山虎,也借着暑气疯长,在阳光下织就一片浓绿。万物不疾不徐,循着时序的轨迹,坦然迎接这份暑热的馈赠。

小暑到来,对农耕社会而言是一场“时间的提示”。农谚有云:“小暑雨涟涟,防汛最当先”“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这些代代相传的经验,是先民“因循”自然的生存智慧。此时节,南方早稻进入灌浆后期,北方麦收已近尾声,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灌溉、追肥、防虫害,每一项农活都紧扣节气规律。正如“伏天雨丰,粮丰棉丰”的俗语所言,顺应小暑的气候特点,方能为秋收埋下伏笔。

节气习俗更彰显着“因循”之道。“六月六,晒红绿”的传统,源于小暑时节阳光充足,人们趁机晾晒衣物、书籍,借自然之力防潮防霉;“头伏萝卜二伏菜”的播种口诀,是根据暑热时长安排作物生长周期;而“食新”习俗中,将新米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则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时序轮回的敬畏。这些习俗如同一个个文化密码,记录着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哲学——不与暑热对抗,而是循着时令,在顺应中谋生机。

面对倏忽而至的暑热,古人从未止步于抱怨,而是以“因循”之心,在热浪中开辟清凉天地。王维在辋川别业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静心对抗暑气;苏轼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写下“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于骤雨骤停间捕捉暑日惊喜;陆游则“幽花避日房房敛,翠树含风叶叶凉”,在细微景致中发现清凉意趣。这些诗句背后,是古人“因循自然而不顺从燥热”的生活智慧。他们懂得“热散由心静”的道理,不刻意与暑热为敌,而是调整自身节奏:晨起耕作,午后纳凉,夜幕降临则乘兴夜游。这种与自然和解的态度,让小暑不再是难耐的煎熬,反而成了诗意栖居的契机。

今日的我们,虽身处空调房,却仍需重拾“倏忽”中的敏锐、“因循”中的智慧。当温风再次拂面,不妨去看一场骤雨洗过的荷塘,去听蝉鸣里藏着的生机,去感受汗水滑落时的酣畅。小暑的启示正在于此:万物有其时,人生有其序,唯有敏锐感知变化,坦然顺应节律,方能在炎热中找到清凉,在匆忙中寻得从容。(文/黄宗跃)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