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声版《哥德堡变奏曲》(02:14)
钢琴版《哥德堡变奏曲》你可能听过很多遍了,那么,人声无伴奏版呢?
7月3日晚在上海夏季音乐节,来自德国斯利克斯人声乐团(SLIXS)的六位歌者,不用乐器,纯用肉嗓重构巴赫,让人眼前一亮。
演出现场
一位德国导演需要一个人声组合来演唱电影背景音乐,因为这部电影,斯利克斯和巴赫结缘。
巴赫的作品都是为纯器乐而作,斯利克斯用人声重新“翻译”,挑选喜欢的来唱。 对他们来说,巴赫不仅是巴洛克的象征,更是一种可以被拆解、重塑、重新发声的音乐语言。
他们尝试忠于原作,接近曲目本身,不要过分地改编,“当然,人声不能像小提琴那样发声,所以我们必须要找一些拟声词来唱。这些用词也来自我们以前即兴的经验。”
社交媒体上,斯利克斯因为演唱《哥德堡变奏曲》,火爆出圈,获赞无数。
上海演出的重头戏,也是巴赫《哥德堡变奏曲》。这部钢琴巨制一共有30段变奏,他们用多声部和声技巧、层次丰富的人声织体,演绎了第一、第七、第十八变奏。高音歌手和低音歌手,默契配合,分别负责原本钢琴键盘上左手、右手负责的不同音区。
演出现场
他们的音乐涵盖了古典、爵士、流行、放克等多个领域。现场,他们还哼唱了普赛尔《狄朵的哀歌》、贾内尔·莫内《令我感觉》、厄尔·哈根《哈莱姆夜曲》等作品,以及《山谷的睡眠》等一批原创作品——不管是改编还是原创,都由男高音米夏埃尔·艾曼担起重任。
“我们也会吵架,开玩笑,哈哈哈。”夏埃尔·艾曼会把改编好的作品发给小伙伴,听取意见,协商讨论,有时候讨论了一小时,结果排练一遍就解决了。他们会量力而行,演大家都喜欢和擅长的作品,而每晚演什么不演什么,会尊重各人的意见和状态。
除了万花筒一般变幻多姿的嗓音,他们也会使用灵活的身体语言,来协助音乐表现。曲与曲之间,他们不时停下脚步,和乐迷们聊会天。
男中音康拉德·蔡纳还会呼麦。有一次参加唱歌工作坊,他被能唱undertone 和overtone的歌手吸引。几年后生病,他偶然发现自己也能唱这两个八度,甚至还能呼麦,用了好几个月,他才稳定了这项技能,“还是有点危险,很容易损坏声带,所以不能施压太多、推进太快。”
返场时刻,六位歌者带来了一个“呼麦版”《茉莉花》,还用人声模拟起鸟语花香,仿佛将人带入一片绿意盎然的茂密森林。这一招,彻底点燃了现场,乐迷们惊喜连连,掌声不断。
乐团也被现场的热烈氛围感染,“我们希望,传递爱的信息,一起悦动。有些歌伤感,有些歌搞笑,这些作品呈现出美好生活的不同方面。”
演出现场
这不是斯利克斯第一次来上海。“可惜时间太少,前一晚只有一小时到处看看,而且,天气太热,我们必须照顾身体和声音状态,不能玩疯了。”米夏埃尔·艾曼说。“上海太酷了,很有活力!上海人很时尚,穿得太潮了,到处是帅哥美女。”女中音卡塔琳娜·德布斯笑说。
巴赫既是340年前的巴洛克坐标,也是当代音乐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今年,上海夏季音乐节策划了三场风格迥异的音乐会,来纪念这位巴洛克巨匠。紧随斯利克斯人声乐团,比利时金翅雀古乐团、阿格尼斯四重奏也将接力,从不同角度勾勒巴赫音乐的多维光谱。
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