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二人台:百年戏韵唱响新时代

来源:环球网

百年戏台:黄土高原上的艺术活化石

夜幕下的神木老城戏台前,汽灯摇曳中,四弦琴音与红绸扇影交织出百年绝响。这种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民间艺术,从山西民歌演化而来,在陕北神木、府谷一带形成独特风格。表演以一丑一旦对唱为核心,辅以四胡、唢呐等乐器,因“两人一台戏”得名“二人台”,又因演员通过换帽客串多角被称为“抹帽儿戏”。


据《神木县志》记载,1950年前后是其鼎盛时期,当地专业戏班超20个,业余演出队伍近百支。“结婚必请戏班唱三天”的盛况,让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世清感叹:“那时二人台比流行歌曲还火。”这种融合音乐、舞蹈、戏剧的艺术形式,曾是黄土高原百姓的情感寄托,田间地头的即兴吟唱与庙会节庆的热闹表演,记录着陕北人的生活悲欢。

破圈之路:从土戏台到国际舞台

2010年,王世清与妻子刘艺以“山窝窝”组合登上央视《星光大道》,凭借《挂红灯》等曲目让二人台突破地域限制。此后《歌声嘹亮》《非常 6+1》等舞台上,他们将传统唱腔与现代表演结合,让这门“比脱口秀更野”的艺术被全国观众熟知。2023年5月,二人台走进德国、法国艺术节,王世清的四胡声让欧洲观众领略了黄土高原的艺术魅力。


在传承困境面前,老艺人主动拥抱新媒体:抖音账号“山窝窝二人台”发布的《挂红灯》播放量超50万次,弹幕中“求拜师”的留言让王世清看到希望。他还尝试将二人台元素融入民歌创作,与影视、舞蹈跨界合作,让传统艺术在短视频时代焕发新生。

薪火相传:当非遗走进校园与景区

“刚开始嫌土,后来抢着学。”这是王世清在神木第四、第六小学教授二人台的真实感受。2020 年启动的“非遗进校园”工程中,小学生张宸豪已能完整演唱《打金钱》,传承的种子在课堂中生根。神木市文化馆也为青年演员搭建平台,“非遗传承・百姓舞台”等活动让新生代演员用创新改编剧目吸引年轻观众。


在保护层面,当地不仅推动学术研究与资料整理,更将二人台纳入旅游规划——高家堡古城的常态化演出正在筹备,游客未来可在古城墙下感受原汁原味的陕北唱腔。近年来的艺术节上,年轻观众的面孔越来越多,印证着这门古老艺术的时代生命力。

黄土高原的夕阳为戏台镀上金边,四胡声再次响起。从百年前的 “打坐腔”到如今的国际文化名片,神木二人台用质朴的唱腔诉说着陕北人的精神密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继续唱响属于这片土地的时代新韵。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