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槟榔谷里,民族文化“活”起来

封关之年看海南丨发展出题目 改革出答案

争当制度集成创新领跑者

保亭在全国率先构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

槟榔谷里,民族文化“活”起来

■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佳琪 通讯员 潘达强

跟着80岁的黎族阿婆学织黎锦,聆听用鼻箫演奏的流行音乐,再参加一场热热闹闹的黎族婚礼……7月2日,走进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以下简称槟榔谷),就像走进了一家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这些原汁原味、生机勃勃的文化呈现,背后有一套精细的“标尺”——近年来,保亭聚焦优秀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高质量发展,以槟榔谷为实践平台,通过立法支撑、建立规范、创建载体,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服务”体系,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该创新举措入选第20批海南自贸港制度集成创新案例。


槟榔谷。保亭旅文局供图

一项立法保障,为民族文化筑牢法制根基

在槟榔谷“甘什嘚”文化体验区,黎族艺人黄龙乙手持鼻箫吹奏,一曲融合传统黎调与现代韵律的音乐悠扬荡开。自幼随父学艺的他,今年4月正式成为保亭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竹木器乐”代表性传承人。

黄龙乙身份的“认证”与技艺的存续,离不开保亭出台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这部条例以法治力量明确权责、划定范畴——明确将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口头传统、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乐器、绘画、雕塑等八大类情形列为需保护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及时抢救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得到传承和持续发展,为民族文化从“自发存续”迈向“系统守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游客在槟榔谷游玩,体验海南黎族苗族风情。景区供图

立法确权是根基,系统保护需延伸。2024年,保亭入选全国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试点地区,将保护触角深入到文化创意的“确权存根”环节。当地设立版权保护服务站,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创作者可便捷为作品办理“身份证”。

来自六弓乡的民间音乐人黄亚平,其心血之作《欢迎你到六弓来》词曲制作均成功登记版权。截至目前,保亭已有涵盖版画、摄影、音乐、手工艺等领域的上百件民间文艺作品获得版权登记。扫描证书二维码,作品信息跃然屏上,传统艺术借力现代技术,有了专属的“数字底稿”。

一套行业规范,让民族文化在守正中创新

“既然来了保亭,我就想体验原汁原味的黎族服饰。”在槟榔谷的旅拍打卡点“风铃桥”旁,湖南游客陈若琳对着镜子整理衣着。她身上所穿的是一件按照《保亭黎族赛方言服饰制作工艺规程》制作的传统黎族服饰。她的朋友则选择了一套经过改良的民族服饰,裙摆为轻纱材质,腰饰融入了银色的流苏,更显时尚。

在旅拍换装区域,槟榔谷专门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换装选择,一类是黎族五大方言传统服饰和海南苗族传统服饰,让游客感受真实的黎族与苗族文化;另一类则是经过改良,添加了时兴元素的改良版民族服饰,以顺应市场风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民族传统服饰的标准从何而来?

保亭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詹志亮告诉记者,保亭制定《关于建设黎苗文化保护传承展示体验区的行动方案》,明确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标准,制定了《保亭黎族赛方言服饰制作工艺规程》等标准,而且全国首创《景区非遗文物管理规范》等12项民族文化特色企业标准,为民族文化服务业发展提供标准依据,推动现代标准融入文化传承,让民族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有据可查。

“标准化并非束缚,而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中心总监李晶表示,标准化一方面能够推动非遗技艺的留存与传播,一方面能够让游客感受到真正的民族文化,获得更加沉浸式的文旅体验。

一个示范载体,打造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当游客踏进槟榔谷大门的那一刻,就进入了一个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李晶说。

保亭通过创建民族文化保护示范载体,推动槟榔谷构建起政府政策支持、企业深度应用的标准化合作模式。“槟榔谷按照原景重现、技艺再现的创建路径,打造涵盖‘衣食住行’的黎族苗族生活生产场景,制定‘展示—体验—传承—研发’一系列标准化民族服务流程。”李晶介绍。

在这里,树皮衣、鼻箫、龙被、黎锦等非遗“宝藏”随处可见,错落有致的船型屋、墙角放置的耕种农具等,为游客勾勒出原风貌的黎族苗族生产生活场景。


游客在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体验黎族竹编技艺。通讯员 潘达强 摄

跟着迎亲队伍喝喜茶,走进黎家阿婆家品鹧鸪茶、尝山栏酒,热情的歌声、温暖的茶水能瞬间拉近彼此距离,让游客感受沉浸式的互动体验。

钻木取火、种山栏稻、跳打柴舞……在全国首个以黎族苗族文化为主题的原生态生活场景剧《槟榔·古韵》演出现场,黎族苗族青年男女相继登台,为游客呈现精彩演出。

“7月中旬起,槟榔谷将每天开展44个演艺节目、200余场大小型演出,确保游客随时都能邂逅精彩。”李晶透露,未来槟榔谷还会将民族文化融入每一处细节、每一项活动,让文化展现在游客眼前,浸润至游客心中。(海南日报保城7月2日电)

短评

用标准化推动民族文化历久弥新

当民族文化与标准化相遇,常引发文化趋同的担忧。实则,二者相交或许能成为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益选择。

谈及标准化,首先要厘清的一点是——标准化并非打造统一的“模具”,而是聚焦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复性事务”,如核心技艺流程、产品标准质量、项目管理机制等,促进其规范发展,以留住民族文化中的特征符号和文化积淀,从而实现更好地保护传承。

推动标准化的动机是为了流通,即让历史传统中参差不齐的个性文化,以统一的符号系统使其更易被识别与交易,并使得流通更易发生。

以标准为桥,方能让民族文化保护有据可依、传承有路可循、发展有利共享,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源源不断,使文化活水在当代秩序中生生不息。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