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来蓉登上名人大讲堂 为观众带来一堂京剧“大师课”


王珮瑜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罗一茜 摄影 陈羽啸

“我是王珮瑜,一名京剧演员。”7月2日下午,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珮瑜来到成都锦城学院锦城剧场,在2025名人大讲堂“非遗传承季”第二场讲座中,做了一场题为《瑜乐京剧课:“有声必歌 无动不舞”——京剧的舞台魅力》的精彩分享。讲座现场掌声不断,大家聚精会神,被“瑜老板”的魅力深深折服。

王珮瑜从京剧形成的历史、京剧的节奏、京剧唱腔特色、京剧的表演方法等多个角度,向大家“科普”京剧的强大魅力,“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京剧真的很好玩、很有趣。”而且,她还以多个经典京剧片段为例,亲自示范“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生动演绎讲解京剧魅力秘诀所在。比如她以《赵氏孤儿》中的唱词为例,分享、演绎余叔岩创立的“三级韵”。王珮瑜还教大家做起了京剧“表情包”——惊提,怒沉,喜展眉。整场讲座,称得上是一堂精彩纷呈的京剧“大师课”。


王珮瑜

王珮瑜坦言,曾有一段时间,京剧不被理解甚至受到冷落。作为演员的她一度“羞于启齿”自己的职业身份。“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国潮”兴起,京剧等传统戏曲越来越受重视。我对这个身份充满自豪。”她笑称,“这个世界有两种人:喜欢京剧的人,和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

现场,她向观众发起小调查,询问一些人未接触京剧的原因。有看不懂、节奏慢、锣鼓吵,或觉得是“老人专属”,原因很多。王珮瑜鼓励大家尝试去观看,了解京剧,“很多人一旦接触就会爱上它。”


王珮瑜

“有声必歌,无动不舞”背后

是京剧的先锋和高明

京剧是国粹瑰宝,这是众所周知。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呢?王珮瑜从清朝“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生开始讲起,阐述了京剧从地方戏曲成为国剧的历史演变过程。她尤其讲述了“京剧”这个专有名称形成背后的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来自北京的一个戏班在上海演出,领衔主演是当时的“顶流”谭鑫培,反响很好。上海的观众叫这个从北京来的戏班演的戏为“京剧”,“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但‘京剧’这个名称是在上海率先被叫响的。”

针对一些观众“听不懂唱词”的困惑,王珮瑜从字韵、音韵的角度,指出“听不懂”背后有一个“技术原因”。“京剧唱腔的形成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湖北省四声调,河南、陕西、山西中原这一带字韵,以及北京音、昆曲的韵味等等,共同组成京剧的‘字正腔圆’。我想说的是,你听不懂不怪你,但是京剧的确是这样形成的。我们要尊重它作为一个历史演变的存在。”

京剧表演讲究“有声必歌,无动不舞”。王珮瑜解释,只要在舞台上,发出声音就得有歌唱的旋律,举手投足得有舞蹈之美。王珮瑜说,包括京剧在内的传统中国戏曲,非常注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功底,即便是最简单的道具也能通过表演展现出万千气象。演员用眼神和手势就能让观众“看见”远山河流。舞台上很少借助真刀真枪真器物,这叫京剧艺术的极简“贫困”美学。不管是表演还是欣赏,都需要人的想象力参与。这是很先锋很高明的表演方式。“京剧不但不过时、不陈旧,反而恰恰是颠覆的、先锋的、浪漫的。”


王珮瑜

京剧传承

已从口传心授到科技助力

王珮瑜师从王思及、朱秉谦、谭元寿李锡祥、张学津等名师,是余派第四代传人。在本场讲座中,王珮瑜以余派老生这一分支为例,梳理京剧传承脉络谱系:从谭鑫培到余叔岩,再传至孟小冬等等,“在过去,京剧艺术80%靠口传心授,过去没有录像,全靠老师口传、学生硬记,艺术传承非常艰难。”她感慨,“如今科技助力记录艺术,是时代的幸运。”

提到京剧名家,梅兰芳的大众知名度首屈一指。“梅先生不仅艺术好,而且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非常注重记录和传播。这也说明了,不管是哪个时代,谁懂得记录和传播,谁就在历史上留下记忆。”王珮瑜说。

身为余叔岩先生创立的余派第四代传人,王珮瑜特别讲述了余叔岩的艺术故事,“他身体不是太好,在舞台上活跃的时间不长,留下的唱片资料也很有限。而且,余叔岩先生秉持这样的宗旨:绝不多言,绝不多出唱片,也不多收徒弟,追求艺术的极致。”

余叔岩这样的艺术观对王珮瑜带来不少启发,“当我们在自己工作或者事业上创造高峰的时候,如何让自己退回平凡的状态,这其实非常难。很多人做不到,扪心自问我也做不到。但在我们面前有这么多高人,我们要向高人学习。”


王珮瑜

“宇宙的尽头是京剧”

在为大家分享唱、念、做、打时,王珮瑜特别提到京剧的“念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念”,“念白也是唱,它是有歌唱性的,只是没有伴奏。”

说到一些人认为京剧节奏慢,王珮瑜说,其实京剧叙事节奏是非常多元的,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废话绝对不说。比如《乌盆记》的节奏慢,《击鼓骂曹》的节奏快,但如何进入京剧的世界,了解京剧叙事的规律以后,“你会对这个规律这种节奏表达非常接受。这也是为什么会说,听戏最高境界是闭上眼睛听戏。”

在与现场观众互动中,王珮瑜还将一些日常讲话、网络用语,用京剧的唱腔唱出来,让大家感受京剧声韵的顿挫变化,很是有趣,让现场气氛推向一个高峰。“其实,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京剧来表达。套用一句流行语就是,宇宙的尽头是京剧。”


王珮瑜(右)在台上

在讲座的尾声,王珮瑜说,希望自己的分享,在“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朋友们心中,种下一颗渴望了解进而爱上京剧的种子。

名人大讲堂由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协调组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承办。讲座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大众、深入人心的知识讲坛,力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传承的品牌活动,并努力探索构建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接下来还将邀请更多的名家登台开讲。

(部分图据瑜音社 邵云飞)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