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新知录|四时有序却无序

文|许志杰

南半球有没有类似中国二十四节气,将春夏秋冬用分号间隔开的明确指令?

知道澳洲是有夏时制的,每年十月开始到次年五月结束,除极个别州外全澳均照此执行。夏时制期间未必是真正的夏天,这有点儿像我们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大部分地区气温并未达到气象指标,而立秋之后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气温居高不下,被称“秋老虎”。欧美的很多国家实行夏时制,美国人把夏时制叫作“日光节约时”。所不同的是,美国的夏天有一个指标性的时间表,从6月22日开始到9月22日结束,为期3个月。但夏天与夏时制同样并不完全套在同一个框架内。

澳大利亚的夏时制与美国恰好相反,从每年十月第一个周日始,将指针调快一小时,转年四月第一个周日再调慢一小时。这个时间段,涵盖了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秋末、整个冬天以及清明之前的春季。


春夏秋冬,四时有序。

如果把南北半球的节令一一比对,夏至对冬至,立夏对立冬,立春对立秋,春分应秋分,据此把澳洲的春夏秋冬按大致月份予以厘清,那么两者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对比。

澳大利亚因其所属地理位置,全国分为北部热带地区和南部温带地区。南部温带地区四季比较分明,春季9月到11月,夏季从当年12月到次年2月,秋季3月到5月,冬季6月到8月。每个季节时长都是3个月,与二十四节气相契合,但其间就没有类似二十四节气那样更贴近具体气候征相的再细分了。北部热带地区只有5月到9月的旱季和10月到翌年4月的雨季。

依地质地理的自然形成,澳洲大陆划为内陆沙漠和沿海丛林两大区块,内陆沙漠地区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明显,雨水充沛。春季温度17-35摄氏度,夏季20-37摄氏度,秋季与春季一样,冬季平均在11摄氏度以上,最低值很少跌破5摄氏度。

南半球的几个大陆最南端我去过,非洲大陆的好望角,在过去的地理课本中被称为非洲陆地最南端。南美洲阿根廷的火地岛,据称是距南极大陆最近的陆地,很多去往南极考察和旅行的船只在此休整补给。澳洲大陆,曾经一度被几位航海探险家认为是距南极大陆最近的地方。好望角和火地岛都是我在当地的夏季去的,总的感受虽然不时有高温出现,但连续高温不多,一般是在某天某个时段突然高温,若有阴凉地或一块云彩飘来,遮住猛烈的阳光,酷热迅即消解,转而微风穿堂,傍晚甚至有一些凉意。雨水也勤,骄阳似火总被突如其来的一阵狂雨浇灭,热浪消遁,雨便戛然而止。人们很少出门带伞,下雨了,找个地方避一下,过会儿雨过天晴。这是个人感受,且短暂几天,不具备普遍意义。


受夏时制影响,澳洲人除了对冬季和夏季感知较深,对春秋两季的概念并不明显。他们脑子里似乎只固有两个季节,夏时制就是当然的夏季,除此其他时候均为冬天。

澳洲是一块非常古老的土地,但是此地并无真正意义上的原住民,而是经过了三次大的移民潮,形成现在的居民格局。第一次在大约四万年前后,土著人到达澳洲,他们在此居住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有了第二次的新移民。从1788年第一船队登陆植物湾到1945年英国人和爱尔兰人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移民,为第二次移民潮。第三次则是“二战”后非欧洲国家的新移民,比较分散地从亚洲、美洲陆续进入澳洲。这些被称为新移民的涌入者,标志着澳洲进入从“同化”“融合”到“多元文化”的渐变。二十四节气以及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已经成为澳洲多元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太初历(夏历)及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脚下这片生养子子孙孙的土地,经过了无数代际传承修正补缺,成熟于今日,标记着属于华夏文明独有特质和自然法则的珍贵遗产。过立夏,经小满,又到芒种,我的脑海浮现出在家乡忙收忙种的热烈场景。现在的麦收与过去我在乡村生活时相比,机械现代化的操作,从根上解放了劳动力,曾经没白没黑的“三夏”激战,烟消云散,留下炽热的夏天。

进入6月,澳洲陆地的风力明显提速,带着“二月春风”,寒意袭人。芒种这天,悉尼最低气温是五摄氏度,下探冬天最低值。日出前、日落后风凉如深秋,一片紫红色的树叶飘飘悠悠落在碧绿的草地上。我小心翼翼地把树叶拾起来,轻轻拭去微尘,捏在手里。一叶知冬,非本土固有的一些植物叶子开始慢慢变色,有的微黄,有的紫红,不再只此青绿。常见的法国梧桐、三角枫,还有一种长相与松树九成接近的树,飘柔如水的叶子也在浅黄与深红之间相互搀扶,夕阳余晖中颇似一位熟悉的老人,优雅时尚,让我驻足良久。


本地植物却有不惧严冬与之博一番天地的大无畏精神,茶花、栀子、杜鹃诸花竞放,红豆满枝。隆冬时分,春色满园,时光流逝又归来。不知是花儿忘记自己的生辰八字,总想新桃换旧符,还是情缘至深,送你一份快乐源泉,颇有“温不增华,寒不改叶”的士之气节。当地人的穿着好像有意与这天时地利合体,短裤短袖一派夏装,羽绒服搭配短裤高腰皮靴。一个人一个季节,即便是上了些年纪的老人,也是穿衣戴帽,各有所爱,得体是老人们的快乐追求。惟学生们一码的校服散学时挤满了车厢,欢声笑语。火车是孩子们回家最欢乐的代步工具,我常与他们同车去往,愿意听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着那些我听不懂的话,朝气蓬勃是他们共同的表情,我能看懂。

时近夏至,北半球进入最热的时候,南北互兑,澳洲将迎来冬季低温寒天。今年这里度过了持续时间长、高温天数多的一个炎热夏季。夏热必冬冷,有没有规律可循未见答案。观察日出,将一棵桉树作为记号,循着太阳的轨迹,傍晚见它落在了另一棵桉树上。目测两树之间的平行距离,大概180米左右。日出东北方,日落西北方,这般日出日落,使坐南朝北的房子,一个白天都沐浴在暖和的阳光之下。

某日,抬头望一轮弯月住晴空,更有夕阳余晖相照映,一幅日月同辉好气象。以致误解南半球比北半球小,当然不是。地球是圆的,不同的经纬度产生不一样的太阳行迹,南北半球是一致的,极昼与极夜也是这样形成的。夏至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距离南半球最远的一天。其后太阳原路返回,北半球白昼渐短,南半球反之。小学课本概约就有这样的常识。

咱的先人聪慧无疆,冬至饺子意味把自己包裹起来,踏实暖和,安然过冬;夏至悠长面更长,行远者,知味香。夏至冬至一天数,四时有序却无序,那就午饭面条、晚上饺子吧。

(作者为媒体从业者,高级记者)


(文化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03日 08:21[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