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山西·映像高平 | 戏韵绕梁二郎庙

山西高平,这片上古神话与历史烽烟交织的热土,有着“中国古建博物馆”之誉。22处国保单位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文明密码的载体。跟随我们的镜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高平22处国保单位地图。

在寺庄镇王报村一隅,穿过狭窄的街道,灰瓦覆顶的建筑矗立高台之上。王报二郎庙以金代戏台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文物价值而闻名,这座迄今所知国内现存唯一的元以前的戏台实物,诉说着东方戏剧古老的故事。


二郎庙全貌。


二郎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拂去历史的浮尘,戏台右侧(西边)的第二块束腰石上,两行镌刻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铭文跃然眼前,揭开了影响中国戏曲史的实物见证。


二郎庙戏台正面台基束腰处题记。

王报二郎庙,始建年代不详,一进式院落。二郎庙坐北朝南,自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有正殿、献殿、戏台。戏台两侧为东西掖门、垛殿、角楼,一字并列。


俯瞰二郎庙。

戏台位于庙宇中轴线最南端倒座位置,是一座单檐歇山式九脊顶建筑,山花朝前。台身四柱从左手起依次为:桑木、枣木、荆木、柿子木,至今依然笔直坚固。戏台柱头上置宽厚的大额枋,额枋上施四铺作斗拱,每面各设补间斗拱两朵。所有斗拱的华拱与耍头均为琴面真昂。建筑未用梁架,而用斗拱直接支撑屋面,内檐四角设抹角梁,用来承托大角梁的后尾,抹角梁放在补间斗拱昂的柱头枋上。斗栱直接支撑层面的建筑形制,既为了简化建筑形式节约木材,同时也是王报二郎庙戏台的独创,这种形制在多开间或其他建筑中较为罕见。


单檐歇山式九脊顶。


顶部山花。


柱头大额枋。


四铺作斗拱。


戏台屋顶内部全貌。

戏台台基高1.1米,上下均用条石包砌,呈简单须弥座样式。正面台基束腰石刻有莲花、牡丹与化生童子的图案,两侧是石雕力士,中间被岁月磨圆的狮首石雕仍保持着凝望戏台的姿态,仿佛仍在聆听八百多年前的鼓乐之声。


台基束腰石刻图案。

古代没有扩音设备,戏曲声腔却能清晰传至百米之外,因其内部暗藏声学玄机。台基下埋设的数口陶缸,使演员唱腔产生共鸣共振,这些措施通称为台下空腔、台底空腔等。若顶部设有藻井,也能够将人声聚拢在上,又反射到各个方向,声音会变得更为圆润洪亮。


戏台全貌。

戏台三面用厚墙进行围合,虽然舞台看似变得封闭,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聚拢演员声音,还可以使声音集中反射向台口。这样台下观众不仅可以听到演员本声,还能听到接受声,起到了扩音器的作用。这种封闭的表演空间,也保证了演员免受风雨袭扰。


后山墙。

据专家学者研究推测,王报村二郎庙戏台在金代创建之初并非一面观形制。从古戏台声学技术的演进逻辑看,一面观形制为宋金元戏台声学技术演进的最后一个节点,而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时段建造的古戏台尚未出现后山墙和左右两侧山墙的声反射技术。如今二郎庙戏台的一面观应该是在当时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保留金代遗构的同时,对元代一面观戏台的仿制。在王报二郎庙戏台被发现之前,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戏曲成熟于元代。这座金代戏台的现身,将戏曲舞台实物证据推前了近百年。


献殿全貌。

献殿位于二郎庙中轴线核心区域,介于戏台与正殿之间。其平面布局与正殿台基相连,但低三级踏步,构建出递进式空间序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为明代遗构。殿内中央安置明万历九年(1591年)石雕供桌,桌面为砂石材质,而桌体和底座为少见的青石材质。前后束腰处雕刻缠枝牡丹、麒麟望月等吉祥纹样,线条流畅且立体感强烈,兼具实用与仪式功能。


明万历九年石雕供桌。


束腰雕刻。

二郎庙的最北端,便是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规制在北方庙宇中不算宏大,但却别有韵味。二郎庙之二郎,是治理都江堰的李冰和他的儿子。王报村地平水浅位于丹河之要冲,时有水患,殃及民众。为了避免水患,祈求平安,古人一方面改河道护城池,一方面修神庙祈安宁,所以修了二郎庙。


正殿全貌。

主殿整体造型繁复,为典型的清代风格。檐下设高大的方形抹角石柱,柱础四面浮雕神兽,四角雕成兽头形象,工艺精湛且寓意镇宅护佑。殿内顶部为彻上明造,脊枋题记清晰可见“时皇清康熙四十年岁次辛巳十二月辛丑十七日己巳庠生杨”等字,在椽袱处绘有大量彩画。


造型繁复的檐下装饰。


柱础浮雕。


殿内脊枋题记。


进深六椽。

每当我们提及古建的精美总是离不开雕梁画栋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在建筑木构上雕刻花纹并加上彩画。起初彩画是为了木构防腐防虫及建筑卫生的需求,后来又赋予精神意义,表达信仰或艺术追求。


椽袱彩画。

清代彩画发展已高度成熟,装饰手法、纹饰纹样十分丰富。以青绿冷色调为主,红色使用更加大胆。康乾盛世彩画金量陡增,高等建筑金碧辉煌,规模、品种、色彩都有长足进步。清代官式彩画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宝珠吉祥草彩画、海墁彩画五类。


椽袱彩画。


椽袱彩画。

想要看懂彩画,首先需要区分彩画的不同结构。彩画的构图主要分为方心、箍头、找头三段。方心,指每根梁、枋中间1/3叫做方心;箍头,指每根梁、枋端部略为正方形的部位叫做箍头;找头,藻头,指除方心,箍头以外,剩余的区域叫做找头。


彩画方心。


彩画盒子。

山西古戏台是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但其承载的文化正面临即将消失的危险,故将其数字活化迫在眉睫。2023年,山西启动“百座古戏台数字化保护工程”,为的就是让这些千年的回响,凝固下来,流传下去。通过知识可视化理论,整合数字化保护资源,深入挖掘古戏台所蕴合的建筑与戏曲文化,采用动画、AR/VR等可视化方式,数字活化山西古戏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台全貌。

如今,金代戏台已不再作为日常演出场所,但其历史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依然鲜活,既承载着宋金时期戏曲艺术的基因,也成为现代人感受“咫尺红台,方寸梨园”的活态窗口。


二郎庙全貌。

当上党梆子的铿锵之声再次响彻戏台,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八百余年的戏曲回响,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图/卢鹏宇 文/安霄雨 秦瑞达)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