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美学看四季假山

本文转自:扬州日报

游客观赏个园四季假山。程曦 摄

■ 金沙人

个园的四季假山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别看现在的个园赏心悦目,20世纪50年代可是个大杂院,看不出什么大名堂。时任扬州市文化处处长的张青萍独具慧眼,突发奇想,将一组庭院假山以“春夏秋冬”四季命名,很快得到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的首肯。从此,以“个”见长的个园又多出了个四季假山的美名。

个园好玩的地方多,能说的地方也很多,但真正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还是四季假山。一堆乱石经人工堆砌,在园林中呈现出四季变换的风景,这不能不佩服造园者的苦心孤诣,更不能忘记张青萍等前辈的首创之功。古典园林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四季假山的命名让个园脱颖而出,卓尔不凡。由此可见,扬州园林这座文化富矿有着取之不尽的宝藏,开发加工永无穷期。

四季假山生活美学意蕴多姿多彩,移步换景的讲解让你领略季节切换的快节奏,驻足流连的沉思使你佩服画龙点睛的大智慧。个园的美已从园林美学、建筑美学、生活美学等方面予以解读,游客的满意是毋庸置疑的,但也不是没有拓展空间。前些时候,与个园赵端端交流颇受启发,老园子怎样讲出新道道,她的见解引发我的共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趁现在游客爆棚抓紧储备下一代旅游产品并非杞人忧天,相反是居安思危的超前应对。

老园子再大兴土木新上项目,纯属画蛇添足,但有新解读新呈现确有必要,理应探索。这是一种无需大投入就可见效的行为,考验的是理念思维,比拼的是讲解能力,凭借的是纸上功夫。虽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但搬到纸上能见真功。就像四季假山的命名一样,这样的纸上功夫是绝顶聪明的智慧。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没有良好的美学修养,没有灵活的融通思维,没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就不可能有四季假山的一语惊人。

再像张青萍前辈那样一语惊人,估计是不大可能了。尽管如此,其理念思维完全可以借鉴。立足文物本体,着眼未来需求,运用创造转化,在旧中萃新,在新中留根,让文化新生。四季假山的美学文章其实并未做完,科技美学是一个有待翻开的新篇。四季假山美不胜收,其中有无黄金比例法则的体现,至今未有人关注。如果我们运用现代测绘技术,辅之以人工智能建模,从中找到四季假山美在何处,这可能会激发更多人探究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之美。美的生活场景因何而美,造园者一定有他的章法,只可惜当时并未留下只言片语,如果我们穿越历史,将“知其所以然”考证出来,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中国古代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对话能力,而且也能使古典园林成为科普园地,更能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四季假山美在结构,以假乱真的假山鬼斧神工,大小轻重不一的石块相互支撑,从外面看,假山绵延起伏高低错落浑然一体,走进去别有洞天,大门连着厅堂,小门通向出口,内里曲径通幽,每一块石头都在结构力学的支配下发挥作用,这其中运用了哪些力学原理,又有哪些窍门,如果能讲清楚,必将成为引人入胜的新卖点。我从未听到导游对此有一言半语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堆砌假山是一个文化活,也是一个技术活,如何让杂乱无章的石块丝丝入扣,弥缝的浆料肯定少不了。是什么浆料这么牢不可破,其中必有大名堂,依现在的科技水平,取样化验,不费吹灰之力就可知其组成、结局和原料来源。古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运用聪明才智,反复实验,不断改进,才有了这样黏性强的浆料。这些浆料与今天的比,优劣高下如何,应有一个清晰的比较说明,有机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复合材料学等技术原理自然而然会得到呈现。四季假山如果有这样的讲解,可能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扬州文旅版图上,“瘦大个”无论“大”怎么变,“个”依然挺立不倒,很大程度得益于四季假山新颖别致的解读。人的好奇心是难以满足的。四季假山从园林美学、生活美学角度予以全新解说正日臻成熟,但支撑其的科技美学则是一个空白点,有待有志者去开拓填补。在科技创新成为时尚文化的今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需要科技创新,况且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科技创新,更是美学研究开拓的新领域。将这些科技创新找出来研究透说清楚,不仅是对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有力突破,而且也是古人智慧现代表达的有效尝试,更是科创意识全民普及的生动实践。

文旅融合是永恒的主题,探索永远在路上。有发展就有竞争,同质化竞争就会陷入皆不讨巧的内卷。如果及时转换赛道,找个科技创新的新角度切入,在所谓的淡季,用科技创新解读四季假山,可能是高附加值的研学游的可行项目。能否可行,关键在园林人能否跳出既有陈旧认知,把科创当作先进文化,营造现代应用场景,将美景背后的硬核科技说清楚。这样一种别开生面的解读呈现,也许正是文旅融合的新赛道呢。


(旅游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25日 14:10[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