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所使“金箍棒”真是纯金打造?探古问“金”,原来是“铁”|文史笔谈


孙悟空手持金箍棒。图由AI生成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近期,金价一路狂涨,然后在高位震荡,有网友调侃,孙悟空来了,都要考虑把金箍棒卖了。

虽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书中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纯金打造的吗?这又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古代的“金”到底指什么?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金的含义。


01

古代的“金”指代广泛


什么是金?从文字学上看,“金”字属于会意字,上面的人表示覆盖,下面的土左右有两点,表示土中的矿物,所以金字的本义指藏在地下的矿物,即金属。

《说文解字》对金字的解释是:“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五色金不是五金,五金一般指金银铜铁锡,而五色金是指黄金(金)、白金(银)、青金(铅)、赤金(铜)、黑金(铁),即颜师古所谓:“金者五色,黄金、白银、赤铜、青铅、黑铁。”“黄为之长”,所以黄金最贵重,成为金的专属称谓,如今我们所说的金就是专指黄金。

但在古代,金的含义存在历史阶段性变化,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语境来理解。

一般而言,金的含义以汉代为分水岭,汉代以前,文献中提到的“金”字,主要指铜,尤其是青铜(铜锡铅合金)。青铜器本来是金黄色,我们看到的考古出土的青铜器因为生锈才呈青绿色,因此称为“青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青铜器在礼器(祭祀)、兵器和工具上都占据了核心地位。黄金虽然存在,但开采量很小,多用于贵族装饰物或少量的赏赐,货币的主要材料是铜和铁。

汉代以后,黄金开采、冶金技术进步,黄金产量和流通量增多,“金”逐渐更多地用来指黄金,如汉代的一斤黄金等于一万铜钱,不过铜钱仍是主要的金属货币。白银在唐代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成为主流货币要等到明朝中后期了。

所以在古代汉语语境中,金的早期语义(先秦至汉代)主要指铜,其次是泛指金属,最后才是特指黄金。以带“金”字的成语或词语为例,很多所谓的“金”都是指“铜”。如金戈铁马,“金戈”就是青铜制成的戈。金声玉振,“金声”是指青铜钟声。金鼓齐鸣、鸣金收兵,其中的“金”是指古代军队发出作战行动信号的乐器,如铜锣、铜钟。再如金鼎、金文、金石,这些“金”字都是指青铜器。

02

孙悟空的金箍棒是金的吗?


自古黄金贵,近期金价更是疯涨,几度突破千元大关,网友们调侃,“现在这个金价,孙悟空都得把金箍棒卖了。”

金箍棒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根据《历代度量衡简表》,唐代到清代,1斤≈596.8克。目前金价就算按照900元一克计算,金箍棒可卖72.5亿元,大圣这身家直接进入神仙富豪榜了。

但网友们又因为一个问题引发热议:孙悟空的金箍棒是纯金打造的吗?我们来看看。

《西游记》设定时代在唐代,作者为明代人,无论是唐代还是明代,黄金的开采和使用已较为普遍,如果描述的对象是货币、贡品、装饰品或鎏金工艺等贵重物品,所指的金主要专指黄金。在某些情况下,比如沿袭汉以前的用语,金也可能指铜,如“金钱”其实是铜钱。在描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一般物品时,金还可能泛指金属。

《西游记》第三回讲述了孙悟空取得金箍棒的情节,我们来看看相关描述:


《西游记》第三回讲述了孙悟空取得金箍棒的情节

孙悟空去东海龙宫找兵器时,龙婆、龙女提到了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东海龙王敖广说:“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

孙悟空第一次见到金箍棒时,书中写道:“悟空撩衣上前,摸了一把,乃是一根铁柱子。”

当孙悟空把金箍棒拿出海藏时,又看了看:“原来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乃一段乌铁。”

从孙悟空口中可以得知,“龙王只认做是块黑铁”,东海龙王对三个弟弟也说,那是“一块天河定底神珍铁”,“那块铁,挽著些儿就死,磕著些儿就亡;挨挨儿皮破,擦擦儿筋伤。”

孙悟空回到水帘洞后,“高登宝座,将铁棒竖在当中。”更是直接说明了金箍棒就是一根铁棒。从金属硬度来讲,铁的硬度(4~4.5)比黄金(2.5~3)高得多,确实更适合做兵器。

金箍棒主体是铁,不过铁棒两头的金箍圈儿,按照唐代或明代的语境,更可能是鎏金的装饰品。

如此看来,“金箍”棒还是名副其实,“金”字修饰的原来是这根棒子两头鎏金的箍,棒子本身并不是金而是铁。


(文化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