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西方音乐史论教学改革多样化研究

□赵子童

西方音乐史论是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西方音乐史论通过研究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风格演变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音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新媒体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和娱乐服务。高校采取丰富多元化教学内容、创新应用新媒体教学等措施将新媒体技术引入西方音乐史论教学中,能够突破传统音乐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现代化发展。

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内容局限,引入多元文化,帮助学生领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多元内涵,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文化包容意识。介绍西贝柳斯的作品时注重讲解北欧的音乐文化,让学生在浓郁的自然气息和神秘的北欧神话色彩熏陶下,加深对该地域音乐作品的理解;介绍节奏强烈的弗拉门戈音乐时,重视讲解西班牙音乐热情奔放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吉他演奏技巧,促进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西班牙音乐作品;组织学生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介绍俄罗斯的芭蕾舞文化,让学生感受俄罗斯音乐中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在讲授西方音乐史论内容时,应该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音乐作品。讲解浪漫主义音乐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等同时期浪漫主义绘画作品,通过对比欣赏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促使学生直观感受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共性与差异,拓宽学生对音乐理解的维度,帮助学生深入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理解浪漫主义音乐所蕴含的特殊情感;讲解海顿、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作品时,引入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理性主义,明确古典音乐作品所包含的对人性的赞美和对自由的追求。

音乐教师应采取案例教学法,选取《哥德堡变奏曲》《费加罗的婚礼》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环境、音乐结构,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学习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西方音乐史的核心知识和研究方法,深入理解西方音乐史的发展脉络和音乐风格的演变;引入音乐家的创作历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

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带来的综合性感官刺激,打破传统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讲述的单一模式来打造生动、立体的音乐史课堂,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讲解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时,播放经典作品音频和展示音乐演出视频,强调聆听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鼓励学生感受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结构与和谐美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介绍《命运交响曲》时,展示贝多芬画像,为学生介绍其生平经历与双耳失聪后坚持创作的坚韧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对命运的抗争和不屈的情感,构建起对音乐文化的直观认知。

高校应鼓励教师借助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在线学习平台,上传课程讲解视频、电子教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激励学生打破传统课堂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依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课后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反复观看西方音乐史论教学视频,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引导师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的互动交流功能,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进行深入思考和思想碰撞,以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校音乐学院应引入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新兴技术,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现代化技术打造音乐历史场景,以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的课堂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获得全新的西方音乐史论学习。使用AR技术将虚拟的音乐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中,鼓励音乐专业学生通过AR应用程序获取更多关于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知识,直观了解西方古典乐器的发声原理和演奏方法,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学习西方音乐的兴趣和记忆效果;采用VR技术打造维也纳古典音乐沙龙、巴洛克时期的宫廷音乐会等重要场景,让学生通过近距离观看音乐家们的表演,感受文化气息和音乐氛围。

(作者为韩国三育大学音乐学系2022级博士研究生)


(文化责编:王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