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浙江》丛书收录1220首浙江地方古诗词,涵盖浙江11个地市,纵贯数千年,展示了两浙大地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风物之美。所收诗歌题材丰富,珠玉纷呈,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备受世人注目的“敢为天下先”的浙江首创精神,在历代诗歌创作领域即有充分体现。本文选取在体裁开创、题材拓展、风格嬗变等方面作出全国性贡献的几个例子,以窥其一斑。
《诗话浙江》,丛书编写组编,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越人歌》:发楚骚之先声
绍兴卷《风光数会稽》收无名氏《越人歌》,是《诗话浙江》丛书中“最年长”的诗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据刘向《说苑·善说》载,楚康王(?―前545)之弟鄂君子皙泛舟江上,越人舟子拥楫歌此。此诗“词采声调,宛然楚辞”,创作时间则比屈原(约前340―前278)创作《离骚》等篇早两百多年,可谓楚骚先声。诗从古越语转译而来,是我国见诸史料的最早的翻译作品。《说苑》以记音方式保存的此诗古越语版本,成为弥足珍贵的上古语言材料。
被认为我国最早的诗歌《弹歌》,首载于浙江的古籍: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据东汉会稽(今绍兴)人赵晔撰《吴越春秋》载,善射者陈音答越王勾践问,引用此诗。刘勰谓此诗为黄帝时歌,今之学者多视为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上古歌谣。陈音为楚人,受聘至越国,所引《弹歌》,或亦久为越人所传唱。而杭州卷《最忆是杭州》中收录的《固陵祝词》,据《吴越春秋》记载系勾践入臣于吴,越国群臣于钱江塘畔临水祖道(祭祀路神并设宴送行)时,大臣文种所撰。勾践灭吴后,文种又作《祝越王辞》以贺。这两首均为四言诗,与《诗经》风格相近,虽不能确认为文种所作,但不排除初创于春秋吴越争霸之时,经过后人整理加工而成的可能性(参见徐志平《浙江古代诗歌史》)。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传统诗词的两大源头,分别代表了以现实主义为特点的北方诗歌体系和以浪漫主义为特点的南方诗歌体系。浙江诗歌早于《诗经》结集和《楚辞》产生之前,就已出现对应于两大诗歌体系的萌芽,是中国诗歌发展的滥觞地之一。
谢灵运:中国山水诗的鼻祖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是谢灵运在浙江温州写下的千古名句。谢灵运与浙江山水,可谓相互成就。他在浙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山水诗作品,被尊为中国山水诗鼻祖,浙江则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
永初三年(422),谢灵运遭政敌排挤,出任永嘉太守,赴任途中即写下《富春渚》等佳作。在太守任上,他“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宋书》本传),将山水风光裁剪入诗,写下《登池上楼》等山水诗代表作。景平元年(423)秋,谢灵运辞任永嘉太守,隐居故乡会稽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写下《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等名篇。游屐所及,谢灵运在浙江大地留下诸多诗篇,成为当地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谢灵运之前,以王羲之等人兰亭雅集所作诗歌为代表,已将较多笔墨用于自然风光的描写,显示了从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端倪。这一转变在谢灵运手中得以完成,归功于“庄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时代风气、他本人的“游兴”与诗才,而浙江山水的清秀奇丽,无疑是催生诗情、孕育山水诗的重要因素。
图源:视觉中国
沈约:中国格律诗的奠基人
金华卷书名为《明月双溪水》,出自唐代诗人严维的《送人入金华》:“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可知八咏楼在唐代即已作为金华的地标。
八咏楼原名玄畅楼,是沈约于南朝齐隆昌年间任东阳太守(此“东阳”指今金华地区)时所建。建成后,沈约为赋长篇组诗《八咏诗》,结构上颇具匠心,将八首诗的标题组合在一起,是一首五言诗:
登台望秋月,会圃临春风。岁暮悯衰草,霜来悲落桐。夕行闻夜鹤,晨征听晓鸿。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东。
此诗句句对偶,声律上则已具唐代律诗雏形,被明代杨慎称为“唐五言律之祖”(《升庵诗话》卷一)。
沈约是吴兴郡武康县(今湖州市德清县)人,他对中国诗歌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和周颙等人发现四声,倡“四声八病”说,创“永明体”,把声调的搭配运用于诗歌创作,为近体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字有声调,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最显著特点之一。但一直到齐梁年间沈约等人发现四声之前,没有人确切地了解汉语里有几个声调。发现四声,“得天地秘传之妙”,成为中国诗歌史的一个转折点。可以说,如果没有沈约等人的探索,就没有近体格律诗,辉煌的唐诗就失去半壁江山。
就诗歌体裁发展而言,沈约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作用无人可以比拟。而且四声的发现,其影响远远超出诗歌创作领域。平仄的对立与配合,深深地融入国人的审美习惯与思维方式,是解读中华文化的一大密钥。
图源:视觉中国
两浙词人:词坛新风的引领者
在杭州西溪秋雪庵,有一座“两浙词人祠堂”,供奉自中唐张志和以下历代两浙词人共1044位。这座祠堂昭示了两浙词人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他们不仅数量多、成就大,而且是推动词体词风发生新变的重要力量。在此略举几位代表人物。
张志和(732-774),字子同,号玄真子,祖籍金华,晚年先后隐居湖州和会稽(今绍兴)。他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代表作《渔父词》至今传唱不衰。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和柳永同为北宋前期开创新词风的代表词人,对长调慢词的发展也有积极贡献。《白雨斋词话》称“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杭州人。《白雨斋词话》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复开姜、史之始。……后之为词者,亦难出其范围”,王国维称之为“词中老杜”。周邦彦善于创调,所创《瑞龙吟》《兰陵王》《六丑》等词调,后世赓和不绝。他还是第一个以四声入词的人,作词严分平上去入,开后来词律家之一派。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曾寓居湖州、杭州。姜夔于两浙为流寓词人,热衷于描写浙江风物,留下诸多佳作。善自度曲,尤以《暗香》《疏影》闻名于世。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词坛领袖,创“浙西词派”,影响康、雍、乾三朝百余年。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首次提出“江西词派”的概念。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海宁(旧属杭州,今属嘉兴)人。他首创将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运用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所著《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影响深远。
这些两浙词人在词的创作与研究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影响全国,遗泽后世,为中国词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图源:视觉中国
龚自珍:开近代文学风气的先驱
杭州卷收录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一百五十二):
浙东虽秀太清孱,北地雄奇或犷顽。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这首诗以“曾经沧海”的心态,表达了对故乡杭州的无比热爱。当年苏轼首次赴杭州任职,即陶醉于湖光山色,写下“故乡无此好湖山”,龚自珍仿佛是相隔千年遥和苏诗。
龚自珍首开近代文学新风气,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诗人。梁启超说:“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可见其诗文学说影响之巨大。
龚自珍诗如其人,极具个性,时多创举。即以其最重要的诗歌作品《己亥杂诗》为例。这组由315首七绝构成的大型组诗,创作于己亥年(1839)作者辞官南归、“往返九千里”的路途上,历时半年多。组诗以别出心裁的布局、雄奇沉郁的语言,将七绝议论时事、干预现实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主题、题材、体裁、风格、结构等几方面的特色叠加,打造出这件独一无二、横绝千古的诗歌力作。
地灵育人杰,人杰重地灵。浙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孕育了包括诗歌创作在内的各个领域的首创精神,这种精神在两浙大地上传承不息,为今日浙江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