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需要的是言传身教,脚踏实地,需要活鲜的思想和生命,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马斯认为:文化的最小单元,即文化的某个项目,不论它是人的某一行为还是使用的某一工具,都是文化特质。
2017年1月2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明确,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要基本形成。需要把文件中的这几个“关键词”立起来,再创中华传统文化新辉煌定有期许!
一、研究阐发,要像人口普查一样摸清传统文化家底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演变和展现。她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其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衍生出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可谓包罗万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十分享受她,有时却不知她的历史和由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是整体“工程”中的最基础工程,固基强魂必须先要追根溯源。
二、教育普及,要像当年文化扫盲一样抓好全覆盖
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与传承发展,其切入点、支撑点、着力点、落脚点都在于“树人”。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工作还存在不少盲点和弊端,中小学主体教材中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故事占比不高,收录偏颇、解读表浅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今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针对特点,选择合适内容进行教授。陈部长“全覆盖”教育的表态是令人欣喜的。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容、怎样落地实施,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紧贴实际。
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既要进入课本、进入课堂,更要进入教育的主体架构;既要抓住学龄前的兴趣培养期、中小学树人关键期,更要抓住大学创新实践期;既要抓住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更要抓住业内业界机构认可;既要关注一般群体和受众,更要关注民族地区和特殊人群,教育普及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环节,也是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必然选择。
三、保护传承,要像爱护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积累的人文遗存蔚为大观,地下文物与地面胜迹互为佐证,民间传说与典籍史册交相辉映,360多万平方公里的“雄鸡”版图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斑斓色彩,给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的文化复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其言深切,喻之达心,各级不可不察。
四、创新发展,要像科技创新一样再造传统文化辉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是各类创新不竭的精神动力。必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全民参与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形成崇尚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仅作为文字存放在古籍里,也不能仅作为文物珍藏在展馆内,而是要让其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如《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在今天仍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都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的典型例子。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需要立足自身,同时也需要立足世界民族之林中。这更需要我们加快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型、创新性发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世界融入,走出国门,影响全世界;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协调发展;要重视民族企业,多搞自主研究发展,多创造适合中国人,影响外国文化的传统文化产品。
自我国启动科技兴国战略以来,科技创新成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就要像抓科技创新一样,让更多的中国制造的影视剧、文化书籍、文化产品等占领国内国际市场;要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十”、“文化十”、“旅游十”等产业、行业间的要素融合和综合集成,使优秀传统文化产业焕发强大的渗透力,催生出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品牌,使其成为新看点、新亮点和新卖点。
一切创新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要紧紧扭住青少年是最具成长性的创新群体,加大青少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力度;要牢牢抓住大学生是最具创造性的实践主体,为其搭建展示舞台,提供有利条件,激发他们无穷的创新潜力。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步伐加快,给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播交流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只要我们拿出中华民族特有“工匠”精神,一定会有更多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
(
文化产业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