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生产制度形式的两个层面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文化的最大特性就是赋予每个社会成员以一种“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举个例子就是办公白领、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与其它阶层是有差别的。以某种符号规定自身的属性,或者某种自我认同。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定位文化的结构元素”(Locating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Culture)。


文化生产


一,文化生产的定义
在与每个社会成员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独有的世界观,寻求一种类似的“自我保护”(self-belay),其本质还是维护自身的尊言,不管自身经济地位、社会关系如何,他们都会有社会赞许性倾向(SocialDesirability ),这是共性,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每个社会成员或者团体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 因对环境认知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丰富的差异性。

例如中产阶级家庭较一般家庭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对此,我把这种差异性,称之为社会文化差异性(socio-cultural approbation),其用意就是用文化一词规定了它的界限和范围。

用自身的文化符号创作某种意义,这种意义创造象征着感官实践的过程普遍共同性。对于理解和“洞察”人类的生存处境,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这种以自身文化符号特性进行实践的过程就是文化生产(Cultural production)。就像物质一样,抽象的文化也可以流动,也可以进行生产,符合人类所需。

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说:

我认为,文化生产的文化实践,其功能在于洞察或“看透”他们的生存状况,从而从他么的角度决断出最有利的身份和行动,以及可提供的制约和条件。


换用哲学角度,进一步缩小范围来讲,就是寻求特权合理化。


文化实践


文化生产的“原材料”是什么呢?有审美意识形态的各种艺术作品,文学,音乐,雕塑,等,包括过去与未来。有消费意识形态的商业的各种作品,如广告,包括本土的,和外来的。

有社会累积的各种意识形态,包括上一辈传承下来的,在中国,即是红色文化,爱国的种子深深扎进了他们的心中,革命先辈的故事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独有品格。

肯德基最早不是中国的,而是属于舶来品,至成功打开中国市场后,肯德基就变成了一个商业符号被大众接受。

这些原材料,或服务于政治,或服务于经济,或服务于教育,或服务于其它,它们各司其职,一起保证社会系统的运作和正常秩序。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结构系统。

也即是用这种“规训与惩罚”,塑造特定的文化符号,渗透到社会,转变对统治者的优势。

这样带来的一大坏处,就是在社会组织——学校中,学生的个性被抹杀,他们在学校的形体着装打扮,态度、价值观基本是一模一样的。

这有什么可说呢?校服依然很丑,课堂依旧枯燥。

二,文化生产的制度形式

文化既然可以像物质一样,被生产出来,那么它又是如何生产的呢?这就涉及到文化生产的制度层面了。一般来说,有两个层面。


文化生产制度


第一个层面:社会环境层面

社会环境的最主要的“介质”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媒体环境。我们已经步入到后现代社会,文化活动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在媒体中,我们分享资源,从而进行新一轮的“再生产”。


文化标准


在今天的后现代社会中,媒体正是凭借自身的特点逐渐改变大众的思考模式(浅阅读明显),这样,就逐渐固定了特定时期内文化的标准,塑造了大众的接受趣味。

尤其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都市,正在以“鬼魅靓影”的夜晚的霓虹灯方式吸引青年人,

音乐厅、博览会、展览、欣赏歌剧正是都市文化的集中表达方式,当然,也有酒吧、摇滚、波普等充满先锋气质的另外文化形式。文化活动预示着自身所处在的阶级。

在大城市中,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来源很大程度上,是对自己身份的不明朗与不确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永远微妙的展开着,换句话说,对未来不确定的他们常常孤独,在夜晚听着歌曲,即使用社交软件,也不能抵挡孤独的侵袭,毕竟,孤独是属于心灵的,手机只是一个工具。

文化生产的媒体环境特征注定了要受特定的支配,内容受到限制和制约。

那些致力于艺术、有艺术梦的导演,在当今商业社会很难生存,即使成功拍出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也曾在一段时间内被质疑过。中国电影工业来说还是需要很长的路要走,让更多优秀的电影人敢于突破、像郭帆这样,要有让他们展示才能的机会。

对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之后再对对文化内容进行选择,这就是文化生产的社会环境制度的把关系统。

第二个层面:教育环境层面
我们还是按照布迪厄的思路去探讨,在布迪厄看来,教育只是阶级的再生产场所,教育不仅不会增加公平,相反会加剧不公平。

事实上,笔者也同意一种观点,中国的孩子有3个悖论:还未认识自己,就要稀里糊涂的填报志愿,还未学会自我,就要被父母逼迫催婚恋爱,还未清楚世界的运行规则,就要出来就业。

社会学家保罗·威利斯看到了这点,他这样说道:

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将会是一场可怕的战斗。大批被“自我概念”武装的孩子们,将为争夺对他们而言为数可怜的有意义的工作而拼杀。


他继承了布迪厄的再生产理论,在他看来,校园形式是阶级文化的一部分。

他尖锐地批评:

人类的认知、文化和能力实际上是丰富多彩、复杂和具有创造性的,但是却被简化成了对结构性决定因素的干巴巴的抽象。资本要求这么做,学校于是也这么做!人成了傀儡、僵尸和受愚弄的。


文化资本


三,结语

文化生产是后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生产以某种符合特权意识的规律进行严密布控,文化生产是以盈利为导向的
(文化产业责编:陈峰 )
2021年07月01日 11:48[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