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化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拓荒号:陈峰 (企业头条)

随着智慧和心灵的发展,人们认知事物的水平不断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随着生存环境悄然变化,生命境地呈现时空性质。物质和文化是滋养人生的两大基石,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能满足生理和安慰心理,优秀的文化思想能够引导智慧和心灵的发展。人们无法超越时空去认知事物,历史上任何形式的文化思想都受限于时代认知水平和社会生存背景,形成心理和思维上固有局限性。


文化进步


对传统文化而言,千年的传承已足够久远,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水平已发生巨变,社会形态已发生深刻变革,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程一样,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念被伽利略用简单实验所否定,事物总是在不断纠错和创新中获得进步,我们需要用同样的思维来看待文化现象及其发展历程,否则就只会停滞不前无法获得进步,现阶段全世界文化的表象正处于踯躅混乱状态。民谚简朴而富有生活哲理,老百姓常说“有毒的不吃,违法的不干”,有害的食物会伤害肠胃,同样道理,我们也不应当用错误的思想来引导人生、服务未来,随着时代进步,文化同样需要变革创新,因为人们的心灵需要整体上向前发展。


历史文化沉淀中既有珍宝亦有瓦砾,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甄别其本质性价值而科学合理的扬弃,选择保留依然能够引导滋养人生和社会发展的正确理念,剔除其中认知错误和有害的观念,人总不能死抱着发霉面包不放而舍弃新鲜奶酪。因此,当我们疑问于现存文化,就不可回避地去客观理性分析其正确性和心灵引导的价值,就如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对于世界纷繁复杂文化现象,从推进心灵文明进步的目标出发,文化也同样需要重新作出价值评估。

文化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并不相同

自然科学主要研究事物之间关联性规律,文化主要思考人生心理、行为以及其发展的方向性。早期的人们萌生感性思维,分析自然时更多依靠观测和总结,参杂大量猜测和臆想成份,但思考人生就直接得多,因为每个人都有着基本相同的生理过程,智者可以用审视自身、观察现象的思维路径获得人生感悟,进而形成人生理念。人性野蛮、生存艰难、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苦难激发出人们不断探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智慧在痛苦中成长,各种文化理念价值于约束人性、调和矛盾、构建秩序,儒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兴起都有相类似的时代背景,因此,传统文化得以在较早历史时期发育成型。


传统文化


文化和科学研究的对象存在不相同的性质,
物质现象可以确定质量、数量以及关联关系,而人生和社会理念并非如此,只存在有方向性价值取向,也就是追求人生或社会的存在状态。人们通过思考或感悟可得出理念,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心理,文化发展无法离开感性思维模式,事物并不绝对,任何思想都有感性和理性思维两方面,哲学和宗教都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综合产物,相比较而言,宗教比哲学具有更多感性臆断成份,文化思想的多样性主要源于个体认知的主观性,主观性与时代认知自然水平、个体生命体验、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近代,科学思维推动着哲学发展

叔本华用已知的科学知识来论证生命屈从于自然意志,尼采在吸收其认知理性下,剖析德国文化心理现象进行价值重估,但是个人生命体验和心理特征形成偏激的心态往往蒙蔽住客观中正的理性,人们需要以宽容中正之心来客观认知文化现象和形成原因,文化思维意识应压抑住纯粹感性的狂热,回归清澈温润的理性之源。从整个发展方向上看,人类从感性思维逐步向理性发展,科学文明进步引领下人们思维上拥有更多理性逻辑,无疑,理性思维能够修正感性臆想形成的错误认知,思维模式上交融互补才能够促进思想发展,感性认知与理性思维有机结合是推动文化进步的途径。


文化思维


充分消化吸收科学智慧和已经取得的一切文明成果,文化才能够站在新的认知水平上提升和完善,才能令其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引导未来社会文明意识的发展。新文化意识应当上升成为心灵科学,人生理念构建需要建立在理性逻辑基础上,核心在于先构建起客观合理的分析评价体系,文化才能够摆脱主观性偏执沿着理性逻辑的道路前行。


人生现象受生存意志驱使,生理上表达出追求食物、性满足的欲望,映射到心理、情感、意识上就是追求美好存在,呈现出生存、繁衍、恋生三个方面生命目标,群体生存中则会产生竞争心理状态。为促使群体生存竞争行为形成合理稳定的秩序,文化主要作用就是引导个体心理的方向性发展和社会秩序构建。生存竞争规则的制定形成了律法、道德,并衍生出人性善恶的评价;约定俗成的繁衍形式形成了社会伦理,演化出情感的慈养恩孝、忠贞纯洁;恋生心理导致恐惧和向往,幻生出宗教信仰和死亡文化。

其中,值得重点分析的是善恶观,善恶观不能简单看作奴役道德,是导致人性趋向顺从软弱的根源,人们心灵的向善、向美发展根源于对动物性野蛮、凶狠的否定,也是传统文化引导人们心灵发展的核心理念,良善之心生仁爱,仁爱之心让人们的生命走向高迈,生命高迈发展促使存在形态之光辉美好,这是人们的心灵向前、向美发展的必由之路。

尼采认为善恶观是奴隶或弱者的道德,而强者的道德是我要,他否定善恶道德后回归纯粹竞争生存的理性思维,以高傲的鹰、冷血的蛇为图腾目的于追求心理高傲力量和冰冷生存理性,这其实是智慧的迷茫和心灵的倒退,人宁可选择做耶稣所牧温顺之羊,也没有必要去学习动物冷酷的凶残,因为人是从原始动物性野蛮中进化而来,纯粹力量和智慧图腾丢失了心灵情感上的发育成长,生命总不能倒退而行。基于感性思维发展起来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对自然方面认知形成世界观,对生命价值取向的认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对人生观的形成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原本就存在,共工氏开天辟地后格局形成,天人之间相互感应,帝王是神圣天子,百姓是子民应顺从管理,这是儒家、法家的思想根基,天人合一成为了道家思想的基础;古希伯来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出来的,人是神的子民,生命意义在于顺从神的指示,这是西方宗教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头,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在上述基础性思维逻辑下构建。围绕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群体关系的构建,文化主要内容包含有思维上的启蒙教育、生存行为的道德伦理、人生情感的价值取向、群体关系秩序构建等方面。


文化模式


对于个体主要涉及生理、心理、意识、行为等,心理和意识构建起心灵状态,内涵精神、品质、情感三方面价值和方向性发展取向;群体关系上则区分血缘、非血缘、等级制度关系等。文化在对个体心理引导和行为规范上偕同于社会生存状态和体制构架,反之,新文化理念发展推动社会体制发生变革,譬如基督教传入欧洲后对原有封建君主制形成重要的影响,君主合法地位需要有教会来认可,近代各国社会体制的变革进步同样也是在文化理念推动下实现。

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以感性思维为主导

因地理、生理、生存背景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必然有所不同,但人和社会发展都有确定的方向性,追求美好存在是生命的共同发展目标,随着时间推移文明不断前行,因而,对于人生或社会来说都存在方向性发展理念内核可以构建。衡量事物之前,人们需要制定出统一标准才能进行分析比较,否则很容易堕入主观泥潭、自说自话,甚至一些哲学作品会因语言晦涩令人难以理解真实的含义,历史文化现象存在的重大缺陷是主观臆断性,衡量和评估文化的正确性和价值是哲学上一个重要命题。


有尺子才能测量长度、有天平才能衡量质量,同样,文化同样需要客观理性的评价标准,文化意识不同于物质可以定量,但可以确定其发展方向性价值取向。文化的方向性价值在于明确对待生命和社会发展的态度,选择出前行的道路:生命是珍惜热爱还是否定逃离?精神是康健还是颓废?心灵追求美好品质还是浑噩随欲驱使?情感是真挚宏大还是狭隘偏执?社会结构是和谐美好还是矛盾冲突?

对各种文化思想需要建立起一套可以分析评价的理性逻辑架构,对生理、智慧、心灵、秩序四方面的方向引领上作出价值评估:生理取向上,理念是否尊重生命的自然属性并引导人坚强快乐地生存,能否能够偕同于自然赋予生命的属性合理满足生理和繁衍需求,因为正常繁衍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客观基础;智慧上,是否促进思维启蒙和认知发展,能否让人摆脱愚昧无知的生存状态,促使人为美好生活发挥出创造力量。


心灵上,包含精神、品质、情感上三方面的价值取向,能否促使人生的精神状态由暗淡颓废变成光明坚毅,能否促使人性由庸俗趋向高雅,促进心理状态从动物性欲望驱使走向道德伦理,促进情感状态从自私偏激走向真挚宏大,能否避免人生误入难以自明的歧路、陷入难以自拔的邪欲泥潭,能否促进心灵向美好境地成长;秩序上,能否促进家庭构建幸福稳固、人际关系走向友善互助,能否推进社会整体上向和谐美好状态发展,减少奴役欺压、矛盾冲突、侵略杀戮。


文化理念


对于各种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思想根源出发沿着演变的脉络来进行梳理,归纳出其核心思想或观念,从人本和社会角度对其方向性引导价值作出分析评价,甄别其中的正确或谬误。

(文化产业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