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文化根脉,就是守住民族之魂。曾几何时,春节的热闹氛围不仅是孩子最为期盼的时刻,更是大人对辞旧迎新所承载的美好日子的祝愿。而如今,享受山珍海味中却没了满足感,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情感淡漠,灵魂无处安放。因此,应重建节日文化,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增强民族自信。
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促进文化自信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年,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通过阅读传统文化经典,我们会慨叹于的诗词之美,从经典的语录中获取立身行事的道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在先人的智慧中找到文化自信。但是,传统文化往往给人们的感觉是正襟危坐,面目严肃,被束之高阁。
因此想要让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妖娆多姿的一面,亲近传统文化就必须让传统文化放下身段。以亲民的姿态,以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介绍中国的文化之美,重拾更多人心底的文化自信。
重建节日文化,需要创新发展方式,营造氛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互联网时代,在技术的赋能下,互联网几乎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场景和功能,新的传播渠道连接经典与大众,让传统文化的扩散及传承方式更加多元。
比如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系列节目,疫情防控期间的“云”游博物馆,短视频平台上的“让文物活起来”的活动等,都在以更新颖的方式、更权威的解读,既激发了年轻人了解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兴趣,也集思广益凝聚智慧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时代,我们追求时代的新脚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