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随便吃”“禁吃”“限吃”糖的娃,长大后差异有多大?

关于让不让孩子吃糖这件事,不同的家长所持有的意见也是不同的。有些家长认为,坚决不能给孩子吃糖,觉得糖果对于孩子的健康不好。

有些家长觉得,小小糖果没啥危害,孩子想吃就吃。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糖果不能多吃,但也不是不能吃。

从小“随便吃糖”“禁止吃糖”“限制吃糖”的孩子,长大有啥不同?

●随便吃糖的孩子

“糖果有什么不能吃的?大惊小怪,孩子,来,随便吃,家里再穷也不至于供不起几块糖。”优优妈妈认为糖果就是普通的食物,是营养,孩子只要喜欢吃、吃着高兴,那就应该吃。

所以,优优是被很多小朋友所羡慕的,因为优优可以不受限制的吃糖。

而优优对于这种状态也是非常享受的,因为吃糖不仅可以满足自己对于糖果的口味欲望,还能够收获来自其他小朋友的羡慕。

这么看来,大家肯定会觉得优优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的。

但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优优虽说别人看起来很快乐,但他自己却知道自己有多“难受”:

优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存在龋齿的情况的,虽说看了医生,将龋齿给治疗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就又有新的龋齿出现。

不仅如此,优优的食欲也受到了影响,在吃饭这件事上不仅“不按点”,并且还有挑食等多种坏习惯。

而且,优优的体型也比较矮胖,不仅对优优的行动造成了影响,还对健康产生了干扰,所以优优经常性的有点小病什么的。

另外,肥胖的身体、不良的饮食加上身体素质较差等,也让优优的性格脾气不是很好。

●禁止吃糖的孩子

“孩子不能吃糖,糖对孩子的健康不好。”熠熠妈妈态度非常坚决。

熠熠家里的经济条件其实很好,只不过熠熠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没有尝过糖果的味道。

还记得那是熠熠两三岁的时候,熠熠看到其他同龄的小玩伴有糖果吃,并且糖果看起来很好吃,于是熠熠就想要让妈妈也给自己买糖吃。

原本,熠熠觉得妈妈肯定会答应自己的要求,毕竟糖果看起来就是一种“好吃的”,妈妈从来不吝啬给自己买好吃的。

但是,这次却出乎熠熠的预料,因为妈妈不仅拒绝了熠熠的要求,还“一反常态”地对熠熠进行了“教育”,告诉熠熠“糖果不能吃”、“糖果不好吃”、“吃了嘴里长虫子”等等。

熠熠对妈妈的话是深信不疑的,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熠熠对于“不能吃”糖果这件事产生了怀疑。

刚好,在熠熠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的小伙伴在分享时刻送给了熠熠一块糖果,熠熠虽说嘴上表示不能吃,妈妈不让吃,但内心的好奇、渴望却非常的重,最终忍耐不住内心的欲望,还是悄悄的吃了一点。

而这次的尝试,让熠熠心里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情绪:“糖果很好吃啊?”、“嘴里没有长虫子”、“妈妈为什么骗我?”、“妈妈不爱我了吗?”、“我不配吃糖果吗?”……

●限制吃糖的孩子

“吃糖是孩子的权利,我们不能够剥夺。但是万事要有度,吃糖也一样。”

苏苏的妈妈认为孩子并不是不能吃糖,但也不能随便吃。

所以,苏苏妈妈对于苏苏吃糖方面,是一种“监控摄入”的情况,也就是让苏苏可以享受到糖果带来的美味和快乐,但是却不会放任苏苏吃。

苏苏虽说不能够像优优那般可以随意吃糖,但是却仍旧很快乐,并且苏苏所获得的快乐,似乎比随意吃糖的优优更多一些:

因吃糖受到限制,所以每次有糖吃的时候,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其实,这就是延迟满足的效果。

就这样,糖果给苏苏带来了愉快的童年,却因为摄入量并不多,并没有产生什么负面的作用。

而苏苏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开朗、自信而快乐的孩子。

从小随便吃糖、禁止吃糖、限制吃糖的孩子,长大后,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我们能够看出来三个孩子因为在“吃糖”方面不同,所以在成长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这三点。

差距一:身体健康的差异

我们能够发现,无限吃糖的优优存在很多身体健康上的问题,比如身高问题、体型问题、龋齿问题等,这其实就是过度摄入糖分给孩子身体造成的影响。

而有限吃糖的苏苏和不吃糖的熠熠却没有这方面的问题。

糖是一种能量的来源,如果摄入糖分过多,身体消耗不掉,那么糖分就会被身体转化为脂肪给储存下来,孩子就会因此而逐渐地发胖。

而我们都知道,肥胖是“百病之源”。

并且,糖分的过度摄入会导致口腔内的环境产生变化,微生物将会获得更多“营养”,产生更多的代谢物,从而对孩子的牙齿造成损害(龋齿)。

所以,“随便吃糖”的孩子,其身体健康状况要明显比“禁止吃糖”和“限制吃糖”的孩子要差。

差距二:心理健康的差异

三个孩子中,被妈妈禁止吃糖的熠熠,心理环境其实是充满疑惑与负面情绪的。

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当孩子将某种限制与‘被爱’划等号时,限制本身就成了情感伤害的利刃。”

因为妈妈不让熠熠吃糖,让熠熠感觉妈妈对自己的爱减少了,甚至是不爱自己了,从而产生了恐慌以及安全感的流失。

同时,妈妈对自己的限制,也让熠熠感觉自己是不是不值得妈妈为自己付出的,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很笨等等。

而苏苏和优优的心理环境都是比较好的,其中苏苏的心理健康程度是最好的。

因为限制吃糖会给孩子带来更强的满足感,孩子会获得更多的正面情绪。

所以,“禁止吃糖”的孩子,其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比“随便吃糖”和“限制吃糖”的孩子要差。

差距三:习惯养成的差异

在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优优的饮食习惯有明显的不同,他存在偏食、不按时吃饭、食量波动等多种问题,这其实就是因为过多摄入糖果导致的。

一个孩子要是吃糖太多了,就可能会对口味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味觉科学中心研究显示,持续高糖饮食会使儿童味蕾对甜味敏感度提升2.3倍,对天然食材的鲜味感知下降40%。

这就会导致孩子在吃其他食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会感觉不好吃,从而影响食欲。

不过苏苏和熠熠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因为不吃糖和合理吃糖的孩子,其味觉发育并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对食材口味的敏感度较高,所以更能够品尝出不同食材的口味特点,食欲也就相对更好一些了。

营养学家沃尔特・威利特曾强调:“儿童早期味觉偏好的形成,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饮食质量与健康水平。”

所以,“随便吃糖”的孩子,其饮食习惯方面要明显比“禁止吃糖”和“限制吃糖”的孩子要差。

给孩子吃糖牢记“3个注意”,才能双赢,可惜很多家长都知道晚了

从对比中我们能够发现,孩子随便吃糖是不好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而孩子完全不吃糖也是不好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只有允许吃糖并合理限制的孩子,才会获得“双赢”,既不会在健康上存在问题,又不会造成心理问题。

那么,孩子吃糖应该怎么吃才合适呢?

首先,注意糖果的选择

糖果的种类是很多的,我们建议给孩子选择一些带有甜味的水果、点心、天然甜味剂等来代替糖果,比如水果、蜂蜜、水果沙拉、甜点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选择一些含糖较少的糖果,像是黑巧克力、果仁巧克力、紫皮糖、龙虾酥等。

这些糖果并不“纯”,含糖量相对较少,但口味却更加丰富。

不过要注意,我们并不建议让孩子吃“代糖”。

虽说代糖看起来很健康,但实际上长期食用代糖可能会导致肠道环境变化、代谢变化、内分泌异常等,它的危害甚至比糖果还严重。

其次,注意吃糖的频率和剂量

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酌情控制孩子的吃糖频率和剂量。

  • 4~6岁的孩子每天摄入糖分不宜超过19g;
  • 7~10岁的不宜超过24g;
  • 11~18岁的不宜超过25g。

当然,我们在考量吃糖的量和频率时,一定要将当日的食材含糖量也算进去。

最后,注意吃糖的时机

糖果的味道是很好的,但吃得不是时候,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时候是不宜吃糖的。

①吃饭前不宜吃糖,以免影响孩子的食欲。

②睡前不宜吃糖,以免影响牙齿健康。

③兴奋的时候不宜吃糖,以免出现卡喉等危险。

至于最适合给孩子吃糖的时机,就是孩子对糖果欲望较高的时候,或是糖果能够发挥较强的正面作用时。

比如孩子当日糖分摄入量不足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饭后给孩子准备“甜点”。

比如孩子情绪低落、快乐感很低的时候,糖果能够让孩子情绪转好。

结语

总体来看,孩子并不是完全不能够吃糖的,毕竟糖分也是孩子发育所需要的重要营养之一。

但是,也不可让孩子随便吃。所以,只有合理地限制孩子吃糖,才能够让孩子获得最好的反馈。


(健康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