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文汇报
因材施教的全链条闭环 育人方式的结构性改变
从“教室”到“学室”:“空间重构”的教育升维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构建新优质教育生态、塑造未来学校形态纪实(育人篇)


因材施教,是前人的教育古训,也是后人的育人理想。作为教育的“第一法则”,多少办学人和教师为此绞尽脑汁,有时内心推崇但难以发力,有时外力推动但受条件制约,更多时是理想很丰满但实际很骨感。
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在办学的基因里就有对因材施教探究的深深烙印,先后以“双通道”“双通”“双·成”等不同时期的攻关成果而试图加以破解,但现状往往比理想更现实。
在灶上煮的“水”借助“火”的威力终有沸腾的时刻。2025年秋季,华模推出的“数智融合”办学整体改革提升“破解行动”,如同一把“火”,以面向未来的育人理念革新为光束,照亮了因材施教的前方与路。尤其在立德树人和大思政的形势下显得更有必要。
从“教室”到“学室”,“空间重构”的改变,与其说是对传统教室下达了一道“更新令”,倒不如说是为因材施教开辟了“一扇窗”。特级校长徐怡敏说:“‘学室’的推出,既彰显了学校将因材施教进行到底的决心,也畅通了育人方式改变的通路,‘空间重构’布局的教育升维,课程从统一供给到精准定制,背后其实是‘数智融合’背景下因材施教‘满盘皆活’的打开方式。”由225位高一新生入住的26个“学室”,正不断产生着新奇与惊艳。
“学室”是一道强“光”
如果说,以班级制为特征的“教室”,是因材施教的微光,那么,由“学群”建立的“学室”,可谓是因材施教的强光,是“秋天里的一把火”。
如今,华模校园的一号教学大楼,已成为“学室”的“策源地”和“大本营”,从一楼到四楼,分设26间“学室”,因空间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功能,由师生组成的“精锐部队”踏在因材施教的道路上,从这里走向理想的彼岸。
这是坐落在二楼的一间“学室”,映入眼帘的门面就是一道风景,不仅“学室信息”一目了然:学群020,导师吴茹雯(英语),而且形象展示别具一格:一张出自女生之手的“全家福”素描跃然纸上,贴在门的中部,夸张中带有俏皮的意味,门把手一侧三张由中英文示意“态度决定高度”的图片从上到中十分醒目,而门中透亮的长方形玻璃框上方一张标志性的图片:一个风中女孩,配上“没有人可以和生活讨价还价,所以只要活着,就一定要努力”——《风雨哈佛路》的摘录,让人们对这个“学室”的学科属性和成长形象留下了清晰印象。门背后“坚持”“自律”“自强”的三组贴字,更揭示了室内主人的自觉与警醒。而另一间学室,有的同学带来了风信子、薄荷等几株绿植为室内添绿,更有趣的是,被学生戏称为017学群的编内成员——“诡秘”的高背龟的入住,引来了惊喜的“骚动”,植物与动物的到来,为“学室”注入了生机。“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我们共同呵护的生命。从此,每天的换水、喂食、晒太阳,成了学室里充满温情的日常。”导师郭宇轩惊讶地发现:“大家对‘诡秘’和绿植的牵挂,不仅是环境的温馨,更是一个初建集体所散发出的活力与凝聚力。”
数智化的“学室”气象
为因材施教创设“新空间”
教室的产生,是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联系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学生之间年龄相仿文化程度相近,班级人数固定且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但随着对教育属性和功能以及价值判断的认知加深,其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如难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灵活性等。而30多人的学生数量,一位班主任也难以招架全体学生的需求。
华模勇于打破常规,以因材施教为教学组织优化的出发点,将原有的常规教室一分为二,辟为2个“学室”,对每个“学室”统一配备基于数智化的教学设施:有近10个功能性课桌椅;有18个箱柜组成的储物柜,方便学生共同或个人使用;设置由一体机和交互智慧黑板组成的讲习屏幕;而在“学室”的一角,便是导师的办公区域,这些教师自然从原来的办公室移至“学室”。因此,“学室”就是一间师生共处共学共生的“空间”。
从“教室”到“学室”,不是简单的教室空间分割,而是从“教”转向“学”的再生,是数智化校园创生的学习新空间。师生同处一室,因材施教就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式”,而是行为的“进行式”。004学群的小李同学说:“‘学室’的设置,七八个同伴加上导师,便有‘家’的感觉、有学的兴致。”导师吴景惠认为,“学室”既是对因材施教的明示,更是对因材施教的加持,虽身处不太大的空间,但我们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更聚焦。
数智化“学室”,是华模课程体系变革的载体,自带信息技术的光环,在具有不同功能的“学室”里,个性化学习、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轮番上演,以满足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而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在线巡课、听课、督导、课程录播、课堂直播、课中互动教学、课后点播、远程监管等;教室运行维护管理,远程监控教室设备状态,远程排除故障,提高教室设备使用保障的效率,这为因材施教随时“待命”“值班”“出征”。
而基于导师制的全面深化,对原有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实施方式下的课程方案进行转化,主要包括:学科课时不变情况下的组合变化;学时总量不变下的结构变化;限定选修和基于导师制下的自主选修的课程实施优化,则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基地”与“方式”。这些转化在“学室”里可自由切换。
自由的“学群”组合
为因材施教寻找“好伙伴”
“学群”,是华模数智化校园对师生群体的别称,有着特殊的内涵和外延。
因“学群”而相识。002学群的小董同学说:“新生入学千万次,设立学群第一次。当初秋的风裹挟着桂香掠过华模的校门,我从未想过,这场始于8月27日的相遇,会彻底重塑我对高中生活的所有想象。如今从初秋走到立冬,指尖划过智能学习终端的屏幕,不知不觉间,我已在这片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度过了整整两个月。还记得报到那天清晨,阳光刚好透过教学楼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按照指引走进‘学室’时,导师早已等候在那里,手中捧着崭新的智能学习终端,在学群里逐一确认发放。指尖触碰到冰凉的机身,登录账号的那一刻,选课界面上琳琅满目的课程瞬间映入眼帘,我的高中生活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因“学群”而温暖。024学群的小刘同学直白亲身感受:“我们的024学群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小集体。9位同学因共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课后常常结伴讨论当天的学习,分享技巧、攻克难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有一件偶遇更让其难忘,是第一次走班迟到的窘境。那天我因记错教室楼层,站在陌生的走廊里手足无措。就在这时,一位其他学群的同学主动上前询问。得知我的情况后,她二话不说带我赶往‘学室’,课后还耐心为我补上错过的知识点。陌生同学的善意,像一束光驱散了我的不安,也让我更快融入了高中的集体生活。”
因“学群”而乐学。小戴同学说:“在华模,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班级,而是由兴趣相同的几名学生聚集在同一导师身边,形成独特的‘学群’。大家虽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背景,但对物理的热爱是共通的。课间,我们常围坐讨论,遇到难题或亮眼好题,就随手写在黑板上,彼此挑战、各抒己见。记得上周,一道关于运动学的综合题难住了所有人,我们从不同角度尝试,最终在互相启发下找到了巧妙解法——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是单打独斗永远无法获得的。亲身实践后,我更加认识到,华模的改革绝非只是形式创新,而是真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数学的导师周蕾,对走班制下“学群”“学室”建设与育人实践颇有心得,通过三大路径凝聚“学群”力量,让“学室”成为学生的“第二家园”:学科元素赋能,打造数学特色“家环境”;互动活动搭桥,构建温情联结“家氛围”;数学思维渗透,培育全面发展“家成员”,让“学室”真正成为学生安心学习、快乐成长的“家”。
“学室”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温暖的育人环境,成为华模新型师生关系探索的“练兵场”“培育地”。校党总支书记张益指出,从“权威教导”迈向“成长伙伴”,意在重构开放性的师生角色定位;从“周期管理”升级为“实时支持”,志在建立紧密型的师生互动机制;从“单向传递”进阶“双向赋能”,重在构建同生共长的师生和谐关系。
中间的“层面”露脸
为因材施教下“满盘棋”
抓两头带中间,曾作为教育对策而倍受关注,有时也因为教师无暇顾及而使“中等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学室的设立、学群的组成、导师的加盟,最受益的是处于中间层面的学生”,徐怡敏校长扳着手指,如数家珍似地盘点“数智融合”办学整体改革跃升的红利时,特别强调中间层面学生受到关注这个现象,藏在背后的则是因材施教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反馈,即使“中等生”也不再被遗漏或遗忘,成长一个都不能少。导师吴老师的“学群”里,学生是6女1男,这位男生开始坐在离她较远的另一个角落位置,这位有着21年教龄的资深教育人,尤其关注学生的“微表情”,她发现这位男生碰到情况就紧张,经过家访得知了更多的缘由。为了让其在自己眼皮底下更多地获得关注,吴老师趁座位轮换的机会,将这位男生安排到离自己最近的座位,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中等生”,不再仅受到“捎带一笔”的待遇,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之光,点燃了他们的“创作欲”,在017“学室”,一块黑板上几乎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笔迹,走近一瞧,有提示同伴的“热搜榜”,还有用诙谐笔法写下的“017原则怪谈”,里面不乏“惩:第一次警告,表演才艺或加一天值日”“请勿将垃圾作为篮球”等条款,这位创作者就是一位眼下的“中等生”。
“相较于初中,学室、学群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让全年级的同学有机会彼此熟悉,而不是毕业后只认识自己班的几十人。我现在能叫出隔壁学群好几位同学的名字,甚至和他们在物理课上讨论问题、在英语角练习对话。老师们也不再拖堂,课堂节奏更加高效。”018学群的小宋娓娓道来。“我看见,当每个学生都被赋予一个不可替代的坐标时,他们眼中的光,从‘与我何干’变成了‘责无旁贷’”,导师聂睿有感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