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是日常饮食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吃对肉类对控制体重特别重要。很多营养学研究都发现,合理吃优质蛋白不仅能维持肌肉的代谢率,还能帮着调整减脂期间的营养平衡。
每克蛋白质有4千卡热量,但吃蛋白质时,身体消化吸收它要消耗更多热量(也就是“食物热效应”),能占蛋白质本身热量的20%-30%。如果把每天饮食中蛋白质的热量占比提到25%-30%,每天能多消耗约70千卡热量。像鸡胸肉、三文鱼这类富含支链氨基酸的肉,能帮着在减脂的时候保住肌肉——肌肉多了,基础代谢才不会掉下来。
肉类里的血红素铁,比植物里的铁更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率是植物铁的5倍,直接参与细胞里的能量生产过程。如果血清铁蛋白(反映身体铁储备的指标)低于30ng/mL,细胞里负责能量代谢的酶活性会下降40%,脂肪分解的效率也会明显变低。每周吃2-3次红肉,每次量大概和自己手掌大小差不多就行。
它是身体里一种重要酶的辅助成分,帮着处理同型半胱氨酸(一种影响代谢的物质)。研究发现,体内B12水平低于200pg/mL的话,得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会高28%。深海鱼、鸡蛋这类动物性食物里的B12含量够,能满足每天需要的6微克。
不同部位的脂肪含量差别很大:鸡胸肉(脂肪3%)<鸡腿(11%)<牛腩(18%)<五花肉(80%)。优先选瘦肉占比超过70%的部位,比如里脊、腱子肉,脂肪少,蛋白质多。
油炸会让肉的热量增加50%,烧烤还会产生杂环胺这类不好的物质。尽量用蒸煮(温度不超过100℃)、低温慢烤(120-150℃)的方式,做之前用厨房纸把肉表面的水吸干,能减少油脂氧化。
外面卖的加工肉,比如火腿肠,钠含量特别高,100克就能有1.5克钠。尽量选新鲜肉,如果要吃加工肉,每天钠的总摄入量别超过5克,还要多吃含钾高的蔬果(每天钾要超过2600mg),平衡电解质。
可以试试“三三制”:午餐吃全天60%的蛋白质,晚餐别超过50克,分2-3次吃。运动后30分钟内补充蛋白质,能让肌肉蛋白合成率提高30%——比如运动完吃个鸡蛋或者喝杯牛奶,都不错。
周一吃香煎鸡胸配羽衣甘蓝(约320千卡),周二清蒸鲈鱼加海藻沙拉(含28克蛋白质),周三牛肉炒彩椒(能满足一天40%的铁需求),周四香草烤羊排配芦笋,周五三文鱼沙拉加牛油果,周六吃点低钠火腿薄片,周日炖猪蹄筋补胶原蛋白——换着种类吃,不容易腻,营养也全。
如果出现持续疲劳(可能是血红蛋白低于120g/L)、肌肉总酸痛(肌酸激酶超过200U/L)、注意力不集中(同型半胱氨酸超过15μmol/L)这些情况,最好做个膳食评估。研究发现,蛋白质吃不够的人,减完肥后反弹的概率会高37%,得赶紧调整饮食。
总的来说,肉类不是“减肥天敌”,反而能帮着维持肌肉、提升代谢。只要选对部位、做好烹饪、合理分配时间,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辅助体重管理。如果出现营养失衡的信号,及时调整就行,不用过分焦虑。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