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捏着样板边缘,这0.1厘米的偏差,就是专业与平庸的分界。”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时装技术项目赛场,47届世赛金牌得主、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的周芹妃,目光扫过选手操作台上的半身裙制版,一语点破这项赛事的核心。从赛场冠军到教练,她最清楚:时装技术比的从来不是“针线活”,而是一条产业链的浓缩实战。
与毫米较劲:精准与适配的双重较量
时装技术项目是典型的“全流程综合战”,覆盖从创意萌发到成衣落地的完整链路。“不是只会设计或缝纫就行,选手得兼具‘画得了图、打得了版、缝得了衣’的全能能力。”周芹妃解释,赛事考核暗藏两大核心——毫米级精准度与产业适配性。
精准度的要求近乎苛刻。在模块3的半身裙制版中,裙长、腰围、臀围必须实现“零误差”,0.1厘米的偏差都足以让分数大打折扣;缝纫环节的针脚被死死框定在0.3至0.5厘米区间,裁判会用卡尺逐段丈量。“曾有选手创意惊艳,但针脚忽长忽短,直接从第一梯队跌落。”周芹妃举起当年的参赛样板,边缘的校准线密密麻麻,“时装的精致,就藏在这些看不见的细节里。”
产业适配性则直击行业痛点。排料环节中,选手需拆解裁判提供的未知半身裙款式,先转化为工业样板,再规划面料裁剪方案。“工厂每米面料都关乎成本,比赛里排料既要紧凑不浪费,又要保证版型切割不受影响。”周芹妃指着赛场选手的排料图,“你看这布料排布,没有一寸多余,这就是贴近产业的‘真功夫’。”
技能人生:从金牌到“接力者”
“十年前第一次握起制版笔,我连‘放量’是什么都不懂;现在看着选手们的作品,才懂技能从来是场接力赛。”周芹妃的成长轨迹,正是“精准”与“传承”的生动注脚。
“精准度是练出来的,但创意需要引导。” 周芹妃坦言,她从不限制选手的设计思路 —— 同一个款式,不同选手加入的 “小巧思” 正是赛事的魅力所在,但她会严格把关技术底线,“创意要落地,必须靠精准的技术托底”。看着选手们在模块3中流畅完成排料,她眼里满是欣慰:“就像当年师姐看我一样,这就是技能的传承。”
如今转型教练,周芹妃延续了行业的传承传统:“我的技能是师姐彩云手把手教的,现在我也要把‘接力棒’递下去。”
谈及技能对自己的改变,周芹妃的答案很直接:“它给了我最足的底气。” 刚学技能时,她连在众人面前讲解设计都紧张;如今站在赛场指导选手,或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她总能从容自信。“因为我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标准都烂熟于心,这种底气是技能给的。”
更让她感触的是,这些年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走上技能道路。“国家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技能报国、技能成才’不再是口号。” 她常常给选手们讲自己的经历:从一名普通学生到世赛冠军,再到行业认可的教练,技能真的能铺就一条坚实的成才路。“我就是从这条路走出来的,也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技能的力量。”
赛场里,选手们仍在专注地切割面料、校准版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平整的布料上,映出细密的针脚。周芹妃站在一旁,手里握着当年夺冠时用过的制版尺。“你看,这些针脚里藏着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人生的可能性。” 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而那些穿梭的针线,正编织着技能传承的故事,也缝补出更多年轻人的成才梦想。
统筹 | 周聪
文 | 周聪
图、视频 | 蔡嘉鸿
剪辑 | 林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