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宝宝出生后特别常见的现象,差不多60%的足月儿、80%的早产儿都会出现皮肤发黄;而儿童肝炎之类的肝病也需要家长早发现、早预防,了解这些知识能更好照顾孩子。
新生儿黄疸大多是生理性的,一般出生2-3天开始黄,5-7天最明显,足月儿2周内就退了,早产儿可能要3-4周才退。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有特点:胎儿时期红细胞寿命短,胆红素产生得多;肝脏处理胆红素的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还没发育成熟,加上肠肝循环比较活跃,所以胆红素容易堆积。
但有些是病理性黄疸,要注意三个信号:1. 出生还没24小时就黄了;2. 胆红素水平比同天龄的宝宝高很多;3. 还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比如黄疸一直不退、退了又黄回来,或者宝宝大便变成陶土色(灰白色)、尿像浓茶一样黄、肚子里肝脾变大,这时候要小心胆道闭锁、新生儿溶血病或者感染性肝炎这些问题。另外,约30%的小宝宝肝炎一开始表现不明显,比如老低烧、没精神、不想吃奶,看着像感冒,家长可别大意。
如果孩子得肝炎,早期可以从这五个方面观察:
遇到黄疸宝宝,家长别慌,跟着这几步来:
预防儿童肝病要建“三道防线”: 一级预防是打疫苗——乙肝疫苗最关键,我国1992年就把它纳入计划免疫了,现在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0%降到1%以下,效果特别好;甲肝疫苗也可以根据情况接种。 二级预防是定期体检——建议学龄儿童每年查一次肝功能,早发现转氨酶异常这些问题,别等出现黄疸再重视。 三级预防是早期治疗——如果孩子已经确诊肝病(比如乙肝、丙肝),要跟着医生规范治疗,定期复查,避免变成慢性或者加重。 另外,家里要注意卫生:餐具要分开洗、消毒,别让孩子吃没煮熟的贝类(比如生蚝、蛤蜊),这些食物可能带甲肝病毒,吃了容易感染。
还有个重要提醒:最近几年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越来越多,主要和孩子肥胖有关——吃太多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又不爱运动,脂肪就堆在肝脏里了。家长要帮孩子控制体重,多吃蔬菜、水果,少喝奶茶、吃炸鸡;定期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ALT/AST)持续异常超过6个月,要考虑慢性肝病,赶紧做肝纤维化无创检测(比如肝弹性成像)和病因检查,别拖。
总的来说,新生儿黄疸多数不用怕,但要分清生理和病理;儿童肝炎要早看症状(比如大便变白、不想吃油);预防肝病要打疫苗、定期体检、注意卫生。家长多留个心眼,孩子有变化及时找医生,就能帮孩子远离肝病,健健康康长大。
责任声明:本文仅为健康科普,内容不构成用药或医疗指南,建议出现健康问题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