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治疗 让患者吃饱了再治病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

营养治疗 让患者吃饱了再治病

我市医院探索“医食协同”新模式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设立了“医用食品供应中心”。胡宁 摄

本报记者 胡宁

肠外营养支持、特医食品……越来越多的营养治疗手段,让患者有更多体力与病魔抗争,加速康复。近期,国民营养健康专家委员会临床营养行动专家委员会正式发布《建设“无饿医院”,保障患者安全管理规范专家共识(2024年版)》,全面启动无饿医院建设。这让营养管理不再是辅助措施,而成为一线治疗,同时也让患者对“治病”优先于“吃饭”这件事有了全新认识。

“吃饱了”才有力气治病

营养不良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因此,2021年,温州市中心医院肿瘤内一科便开始开展肿瘤营养规范化治疗,先后成为浙江省肿瘤营养规范化病房、省市级肿瘤患者营养指导中心。

通过规范化的营养治疗得以延续生命,这样的肿瘤患者在该科并不少见。几乎每次谈及出现“奇迹”的患者,该科主任医师蔡小平都会讲到晚期肠癌患者刘先生。刘先生56岁,去年4月找到蔡小平时,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他说自己为这病已经折腾了一个多月,甚至去了山西、上海三家知名大医院就诊,除了肠癌多发转移,还被诊断出胰腺炎,医生的说法都差不多:治疗的意义不大。这一回答对刘先生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心理压力加肿瘤折磨,一个月的时间他瘦了15公斤。还出现了严重的黄疸。

了解到刘先生的病情后,蔡小平也没急着治疗肿瘤,而是决定先给予营养支持以及胆汁引流等治疗。经过多学科讨论,团队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待患者体能状态好转,黄疸以及胰酶下降,后续有机会再行抗肿瘤治疗。家属也很焦虑,一直追问肿瘤能不能治疗,蔡小平解释,患者目前的体能状态无法支撑抗肿瘤治疗,急于化疗只会加剧其病情。

经过10余天的营养支持等治疗,刘先生营养跟上了,体能情况也大有改进。经过再次讨论,考虑黄疸、胰酶升高主要还是肿瘤本身引发的,便开始为其进行个体化的靶向加化疗,同时继续营养支持治疗。一个多月后,刘先生的肿瘤明显缩小,并且可以正常饮食了。这时候,家属才真正了解蔡小平所说的“吃饱再治疗”的涵义。现在,刘先生口服低毒化疗药物,维持带瘤生存状态一年多。但从外表以及生活质量看,他与常人无异。

“胰腺癌、胃癌、食管癌是营养不良最严重的三种恶性肿瘤,主要与消化功能受损、摄入不足及高代谢消耗相关。全球20%—40%的肿瘤患者直接死于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而非肿瘤本身。”蔡小平表示,营养不良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独立风险因素,改善营养状态可显著延长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需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核心。

营养科从“幕后”走到“台前”

去年12月,温州市中心医院成立营养中心,除了营养科,还汇集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肝胆胰外科、放疗科、ICU、甲乳外科、综合内科等多科医生,这意味着过去在肿瘤科开展的规范化营养治疗已经向全院铺开。

“每周五早上查房时,都会有营养师在场,为新住院患者开‘营养处方’,为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营养治疗的患者调整方案。这种查房方式已经在科室坚持了4年。”蔡小平介绍,科室会对每名住院患者快速评估营养风险,重点关注饮食摄入量、体重变化、BMI及疾病状态等,对初筛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则进一步筛查及诊断,再根据营养不良程度进行分阶梯治疗。

在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师则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一线”职能。“过去,营养师基本是给患者制定治疗饮食食谱,现在,则跟临床‘接轨’,查房、会诊都会参与其中。”该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师陈胜若说。近日,她在一次会诊中就“揪”出一名因为营养不良引发血检异常的患者。

80岁的李先生因为乏力易疲劳去体检,查出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后前往该院肿瘤血液病科就诊。经过初步检查,其存在营养风险,陈胜若参与会诊。通过评估发现,老人BMI只有18,属于体重过轻,询问发现他平时饮食单一,以素食类为主,并有进食呛咳,吃得不多,因此每日总热量和蛋白质摄入过低。多学科讨论认为李先生存在营养不良、肌少症、衰弱状态,入院后给予营养治疗。一周后,李先生的状态与住院时判若两人,不仅体重增加了1公斤,精神状态也好了很多,还能自己走路了。同时,排除肿瘤疾病,考虑血检异常主要还是营养不良导致的。

“李先生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隐性饥饿’。”陈胜若介绍,隐性饥饿是一种常见的营养不良状态。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有20%—40%的儿童和老年人可能处于隐性饥饿状态。其不易察觉,但影响较大。如果有疲倦和虚弱、免疫力下降、皮肤问题、头发脱落或变脆、食欲不振或消化问题时,提示可能出现隐性饥饿,需检查营养状况,及时干预。

“无饿”监管实现智能化

每天早上一到办公室,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营养科主任、主任医师张益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里的营养系统,查看是否有新增高营养风险患者。

“这个系统是3月份刚刚上线的,可以对全院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情况进行监测。若出现高风险患者,科室会主动参与会诊,快速给出营养治疗方案。”张益明介绍,系统根据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结果自动将患者划为三类:绿色指无营养风险,黄色为可能存在营养风险,红色为营养风险,一般是评分≥3分。红色这一群体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评分≥5分的,科室会早期主动参与该患者的住院营养评估、会诊。并且系统会实时更新,不会出现遗漏的情况。

4月22日,张益明通过营养系统发现一名55岁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黄女士营养风险评分是5分,便立即联系了她在神经内科的主管医生,在其刚住进病房没多久就开出了“营养处方”。经过一周的治疗,黄女士相关营养指标明显提升。“智能化应用,让科室可以第一时间且全面掌握全院患者的营养风险情况,尽早制定营养治疗方案。”他说,这跟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是一个道理。

数据显示,20%-60%的住院患者入院时存在营养不良,30%-80%的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显著的体重丢失。而“无饿”,通俗地说就是有效预防、治疗营养不良,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张益明介绍,营养治疗的方式较为多样,也有针对性,其中特医食品的应用为营养治疗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选择。

特医食品全称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旨在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等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目前,该科室用于营养治疗的特医食品有22种,适合孕妇、老人以及肿瘤、糖尿病、骨折难愈等患者。


(健康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5月13日 09: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