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新能源汽车韧性供应链

  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比亚迪总装工厂新能源汽车“宋Pro”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1.6%,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过半。这意味着,我国每售出2辆新车,就有1辆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已超越燃油车,成为我国新车市场主流产品和主导力量。

  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变量,新能源汽车在加快重塑产业竞争格局的同时,也在全面重构供应链体系。如何构建开放共享和韧性可持续的供应链体系,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

  重构供应链

  “中国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在日前召开的智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暨淮南深度融链发展大会上,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中国企业在技术与产业发展上已建立先行优势,全球整车无论产自何地,采用中国零部件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价值重要性不亚于整车。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578.0吉瓦时,同比增长42.4%,持续领跑全球市场。

  电池、芯片和软件这3个关键领域,因兼具重要性与不确定性,正在成为未来产业竞争和供应链发展的焦点。张永伟分析,动力电池技术快速迭代,液态电池持续创新与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对现有产能构成挑战;芯片供应安全已成为汽车行业常态化任务;软件领域的重点在于操作系统,从底层系统到应用程序的软件集群,已成为新供应链核心组成部分。

  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位,但在盈利能力与技术附加值方面仍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夏光认为,主要原因是传统汽车核心部件,尤其是发动机、变速器与底盘系统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我国企业要构建具备“高适应性、高安全性、高操控性、高舒适性”特征的新一代智能线控底盘架构,以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与技术领先。

  底盘供应链升级空间巨大。传统的汽车底盘只是满足发动机、变速器的需要,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机以及整车要求不匹配。“底盘是决定汽车性能水平的关键系统,包括转向、制动、悬架等核心部件。它不仅是整车安全与操控的基础,更在智能驾驶时代承担着‘小脑’的关键角色。”夏光解释。

  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多地正围绕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打造产业集群。安徽省淮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志强介绍,近年来,淮南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摆在制造强市建设的首位,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呈现从链到群的快速发展态势;“十五五”期间,将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近地化布局尤为关键。”蔚来汽车供应链发展部助理副总裁辜向利表示,当前行业竞争激烈,供应链保供压力大。车企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创新,与合作伙伴联合攻克关键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开发周期缩短和需求波动带来的挑战。目前,蔚来在淮南已有17家合作伙伴,通过近地化布局,可降低20%至30%的综合成本。

  出海新模式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0月,中国汽车出口达66.6万辆,同比增长22.9%;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出口25.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99.9%。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汽车累计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达201.4万辆,成为推动汽车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中国汽车供应链如何更有效地参与全球化发展成为新焦点。”张永伟表示,传统贸易出海模式面临挑战,当前目的地国家的本土化要求日益提高。部分企业创新推出“双工厂”模式,将工艺控制等核心环节留在中国“大脑工厂”,海外则采用“手脚工厂”方式,专注自动化末端生产,可以通过数字化远程控制解决海外技工短缺难题。

  中国汽车供应链正转向全球布局,既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也为其他国家汽车产业提供电动化、智能化升级支撑。江汽集团采购中心副总经理魏沈平就构建开放韧性的供应链生态体系提出建议:汽车产业从产品输出转向体系输出,不仅要输出整车,更要推广车型平台+供应链组合方案,赋能当地产业发展;同时,将我国成熟的配件和数字化服务体系推向全球,服务汽车后市场,实现从制造出海到服务与标准出海。

  “汽车产业的新生态不是封闭体系,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共同体。”魏沈平表示,要以开放姿态链接全球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合资合作实现技术深度融合。

  本土化是企业出海的破局点。瑞浦兰钧营销中心副总裁张小聪建议,新能源汽车走向海外,必须适应当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整车与电池企业需协同开发相应产品。例如,国内广泛讨论的超快充,在海外未必是刚需,技术先进不等于需求匹配。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从产品设计、技术输出、服务体系到最终的产业落地都要深度本土化。

  同时,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也积极进行战略转型,通过“在中国,为世界”的模式,推动中国零部件产品走向全球。曼胡默尔中国区运营副总裁李华介绍,公司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在中国设立了全球新能源技术中心,凭借具备的尖端技术研发能力,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服务全球。

  “我们不仅将中国供应商引入全球供应链,也协助其中有潜力的企业在海外布局基地,为全球供应链提供支撑。”李华说。

  融合化发展

  汽车供应链正加速跨界融合,助力新赛道产业化。“机器人、低空经济、无人船舶等新兴领域所需的大量零部件,可与汽车供应链共享。”张永伟解释,动力电池企业可跨界供应船舶、机器人电池,汽车感知器件、控制芯片等可导入具身机器人领域,形成“汽车链+具身技术”的发展优势。这种延伸为汽车零部件企业开辟了新增长点,更让新兴产业对接成熟供应链,无需从零起步。

  张永伟表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未来汽车供应链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跨界融合、软硬件融合、制造与服务融合等,中国汽车供应链有望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为全球汽车产业升级贡献中国力量。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将深度赋能汽车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价值链。京东工业副总裁、华东太璞业务部总经理陈伟认为,汽车产业要围绕供应链开展技术创新,构建一套完整涵盖商品、采购、履约及运营环节的工业品数智化供应链服务模式。通过在供给端聚合海量供应商实现供需最优匹配和高效协同,在需求端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最终实现降本增效、保供合规的发展目标。

  数据已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这需要大量可用、高质量的数据。“不过,行业普遍面临数据标准缺失、规模不足、质量参差不齐以及流通不畅等问题,阻碍了技术突破与产品创新。”中汽创智战略规划部总监陈坤龙呼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汽车行业数据标准体系,破解数据孤岛,构筑可信数据生态根基。目前,数据领域处于起步阶段,若不能形成行业共识从标准做起,仅靠单一企业采集与生产数据将造成资源浪费。

  陈坤龙还建议,打造领先的AI智能底座,提供基础工具链与垂域大模型能力,构建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支撑业务场景创新,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推动AI与应用深度融合,引领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吉亚矫)

来源:经济日报


(汽车责编:拓荒牛 )
2025年11月26日 18:14[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