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监管层对供应链金融的规范风暴,正推动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作为行业龙头,比亚迪率先打响第一枪 —— 自 2025 年 11 月起启动弃用 “迪链” 计划,通过点对点沟通逐步将支付方式转为银行 / 商业承兑汇票及现金,预计 1-2 年完成全面过渡。这一举措不仅响应了监管要求,更标志着汽车行业从 “零和博弈” 的账期挤压,迈向 “共赢生态” 的供应链重构。

比亚迪的战略调整,源于顶层设计的明确指引。2025 年 4 月 30 日,央行联合六部门印发《关于规范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通知》,于 6 月 15 日正式施行,为行业划出刚性红线。通知明确要求核心企业及时支付中小企业款项,不得拖欠账款或不当增加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最长不超过 1 年,原则上控制在 6 个月内。
同年 9 月 15 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趁热打铁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倡导整车企业采用现金或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给中小供应商。双重政策推动下,规范支付方式不再是企业选择题,而是必须遵守的行业准则,比亚迪弃用 “迪链” 正是对政策导向的积极响应。
比亚迪的动作并非个例,一场全行业的支付方式革新已全面铺开。2025 年 6 月起,广汽、一汽、东风、长安、吉利、赛力斯等多家头部车企集中公开承诺,供应商账期不超过 60 天,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
各家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推进改革:上汽集团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杜绝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广汽集团则延续 28 年未间断的传统,始终坚守 “不超过 60 天账期” 原则;而比亚迪在 9 月 15 日便表态将落实规范倡议,此次弃用 “迪链” 正是其承诺的落地之举,推动行业从 “账期博弈” 走向 “协同共赢”。
作为比亚迪 2016 年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工具,“迪链” 本质是应收账款数字化凭证,在产业数字化初期曾提升了交易效率。类似的还有上汽 “赛克”、吉利 “吉通保”、长城 “长城链” 等平台,都曾为产业链交易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但随着市场发展,这类工具逐渐暴露出资金占用的痛点,中小供应商面临账款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压力大的困境。如今转向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等规范支付工具,不仅符合监管 “回归信息服务本源” 的要求,更能减少供应链资金沉淀,让支付模式回归 “及时结算、风险可控” 的本质,构建更透明的合作关系。
比亚迪弃用 “迪链”,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逻辑转变的鲜明信号 —— 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供应链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对核心企业而言,短期内可能面临一定财务压力,但长期来看,这一调整拆除了潜在的资金风险 “雷区”,能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在全球竞争中,供应链的综合实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内车企主动优化支付方式,不仅能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更能赋能上下游供应商降本增效,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发展生态。这种 “头雁引领、伙伴共赢” 的模式,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从 “大” 到 “强” 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