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李东阳朋友圈

京东的未来不设限
首战即决战,一战定生死。
在双十一前夕,京东联合广汽集团、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埃安UT Super 1号车终于惊艳亮相了,颇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味。
市场的期待氛围之所以浓烈,是因为这很可能又是一个10万元左右的性价比杀手,主打和消费者“交个朋友”。
据媒体报道,埃安UT super将于11月9日正式发布,目前已在京东平台开放预约订购,为了打响第一枪,目前工厂流水线已经满负荷运转,工人每天加班3个小时,最快53秒生产一辆车。

图注:埃安UT Super 1号车
不得不说,这种“桃园三结义”的造车模式的确高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让京东这位车圈新人毫无怯意,东哥颠覆车圈的野望已经藏不住了。
前有雷军硬生生踩出互联网大佬跨界造车的前路,如今东哥从生态协同层面带来了全新的解题之道。
正所谓摸着石头过河是最有效的手段,后来者京东已经让友商们坐不住了!
市场经济的规则,买东西讲究个你情我愿,买定离手。
9块9的京东小商品可以用爱发电,但10余万的京东汽车只能用真金白银来投票。
目前这款车仍是一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外观方面提供两款颜色,莫奈紫和香榭米,内饰有米色黑色两种,看得出京东是渴望首款车就顺带拿捏女性车主。
补能这块是一把亮点,续航500公里,宁德时代提供“巧克力换电生态”,支持快充和换电,换电最快只要99秒。

新车下线当天宁德时代第777座巧克力换电站在长沙正式上线,今年将在全国45个城市建成1000座换电站,预期2026年在近120个城市累计建成超2500座换电站,远期3万座。
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至少在补能这一块斩断了车主们的后顾之忧。
智能化配置如今在车圈已是基操,埃安UT super的内饰采用了8.8英寸全液晶仪表与14.6英寸中控屏的组合,车机系统则搭载了华为云车机。
智能安全方面,该车配备了同级少有的“倒车哨兵”功能,在倒车时遇到障碍物可自动刹停。同时,540度全景影像让驾驶员能够无死角观察车辆周围情况。

在其他配置上,埃安UT super还配备了LED大灯、外后视镜电动调节、自动感应雨刷、电动尾门等外观配置。
车主们最瑟瑟发抖的安全问题,埃安UT super也下足了功夫。
新车的车身结构采用高强度笼式设计,高强度钢占比超过70%,正面采用立体防护框架设计,侧面配备一体式热成型双门环,大大提升了整车刚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埃安UT super配备了符合新国标要求的机械式半隐藏门把手,这一设计既考虑了风阻因素,又避免了极端情况下隐藏式门把手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还有京东的核心售后优势,京东超3000家京东养车门店及超4万家合作门店组成的线下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贯穿选、买、用、养全周期的“一条龙”式服务,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的我买车售后问题。
最大的悬念是价格,据市场猜测,这款新车起售价在10万元以下,堪称车圈又一个“价格屠夫”。
后来者造车,主打一个摸着前人过河,如雷军用互联网思维致敬传统豪车,给车圈上了一课。
有人言,如今刘强东扮演的正是雷军当初的角色,取自己的长补车圈的短,毕竟旁观者清。
不过把刘强东称作“又一个雷军”,并非指造车模式的复制,而是两人身上有着互联网大佬跨界造车的核心共性:对趋势的绝对敏感、用自身生态赋能汽车产业、以及“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极致”的决心。
东哥这波造车操作,表面看是和雷军一样跨界抢饭碗,但细品之下,两人路子完全不同,雷军是卷硬件,东哥是玩生态。

图注:工厂流水线
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时,一句 “为小米汽车而战,我愿意押上全部声誉” 震惊业界。
小米选择的是最重的路:自建工厂、全栈自研,从芯片、电池到智能座舱,几乎覆盖汽车制造的所有核心环节。
这种重资产模式的阵痛显而易见:前期投入超百亿,连续多个季度亏损,2024 年二季度单季亏损18亿元,但坚持带来了回报,盈利就在眼前。
雷军的逻辑很简单:汽车是继手机之后的核心智能终端,必须掌握全产业链话语权,才能构建 “人车家全生态”。
这种模式的护城河极深,但门槛也极高,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沉淀。

图源:微博@雷军
而刘强东的造车野心,比外界想象的早了十年。2015 年蔚来 A 轮融资时,李斌只用 15 分钟讲解,刘强东就用 10 秒敲定投资,成为最早下注新能源汽车的互联网大佬。
从 2018 年上线整车交易平台,到 2023 年成立汽车事业部,再到 2025 年密集合作比亚迪、长安、小鹏,京东的汽车布局始终围绕 “生态” 展开。
这次的新车落地就是这一模式的集大成之作,广汽出制造力,宁德时代出技术,京东出流量和服务,三方各取所需。
说到底,雷军在造车,刘强东在织网。一个想靠产品单点爆破,一个靠生态闭环通吃。
两位大佬的选择,本质上是自身生态基因的延伸:小米靠手机业务积累了高端用户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自然向高端市场发力;而京东作为电商平台,连接数亿大众消费者,深谙性价比之道,国民车路线更符合其基因。
有没有发现,最近一段时间的京东,频频挂在热搜上,在业务布局方面根本停不下来。
从刚开始的东哥化身外卖小哥整顿外卖行业、激起了美团和饿了么两个对手的忧患意识,现在“御三家”在外卖这一块打得不可开交。
再到今年6月进军酒旅业务,京东旅行发布《致全体酒店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宣布最高三年0佣金招揽酒店商家,直指行业高佣金痛点。
再加上最近的新车落地,给本就硝烟四起的车圈又添了把火。
不夸张的说,京东得罪了不少行业,东哥估计如今看到这些行业的大佬都得陪着笑脸,先兵后礼也是个办法。
京东在车圈、酒旅、外卖等一系列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布局,实则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将供应链核心能力像水库一样向外开闸放水。
刘强东强调,“京东做所有业务都是围绕供应链展开的”。 京东的底气来自于近20年在供应链上的重金投入。数据显示,自2017年宣布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京东体系的研发投入已累计超1500亿元。
而且京东今日的跨界扩张,本质上是对其多年积累的供应链能力的“溢出效应”的充分利用。
在汽车领域,溢出的是京东的渠道网络和用户数据;在酒旅领域,溢出的是京东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和高净值用户群;在外卖领域,溢出的则是京东的即时配送网络和品质管控能力。
外卖、酒旅都是高频消费场景,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粘性和活跃度,而这些流量又可以导入到汽车、家电等低频高价值消费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刘强东曾坦言:“未来我们还会坚持每年都要有创新,虽然这么多创新项目不可能都成功,终究有些项目会失败的,为此损失一些时间和钱。但是企业就是这样,你不去承担这些风险,永远不可能做出成功的东西。”
京东模式究竟如何还有待检验,但这场仗,刘强东输不起。
如果汽车等业务能成,京东将从电商公司升级为生态型科技公司;如果失败,京东将错失“下一个十年”的增长机会,在电商和物流的红海竞争中越陷越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