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凶猛嗜杀,却为啥一般不敢攻击敞篷车上的摄影师?有啥科学解释?

咔嚓、咔嚓!敞篷越野车上,摄影师的长焦镜头对准了草丛中慵懒的母狮。距离不过十米,母狮的金色瞳孔扫过车身,耳朵微微转动,随即又懒洋洋地闭上了眼睛,仿佛眼前这轰鸣作响的敞篷车和上面探头探脑的人,不过是一阵无关紧要的风而已。

咱都知道狮子是草原顶尖的猎手,长着尖牙利爪,凶猛嗜杀,伏击扑杀样样精通。纪录片里它们伏击水牛、围猎角马的场面,看得人脊背发凉。可偏偏面对近在咫尺、几乎毫无遮挡的摄影师,它们怎么就怂了?

狮子不把敞篷车和上面的人类当作常规的猎物目标,背后有着深刻的动物行为学逻辑。首要的关键,在于狮子认知中的“整体屏障”。

在狮子漫长的演化旅程里,它们从未见过“车”这种会移动、有固定形状、发出持续轰鸣的“巨型复合生物”。

狮子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很直接,面对新奇事物,尤其是体型庞大、结构复杂、行为模式难以归类的对象,天然的谨慎占据了绝对上风。

北美哺乳动物学会期刊发表的研究明确指出,大型食肉动物常将完整车辆视为一个巨大、不可分割且属性不明的整体。

车体金属外壳的视觉统一性、引擎持续的震动与低频噪音,都强化了这种“一体怪物”的错觉。车上的摄影师?在狮子的感知世界里,那更像是这个“铁疙瘩”身上自然生长出的一部分奇特附着物,而非独立、可捕食的有机生命体。

再者狮子们其实精明着呢,深谙“能量经济学” ,草原生存法则第一条,每一分力气都得花在刀刃上。扑击、撕咬、制服猎物,消耗巨大,甚至可能受伤。

非洲国家公园长期观测数据清晰显示猛兽无端攻击陌生、巨大、坚固物体的记录几乎为零,这太不划算!面对一个从未在食谱上出现、能量回报未知(甚至可能为零)且外形古怪、结构坚硬的“东西”,狮子强大的风险评估本能立即启动。

它们敏锐的直觉在警告贸然攻击这东西,不仅可能啃一嘴铁皮崩了牙,更可能白白浪费宝贵的体能储备,甚至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人类报复)。在生存至上的荒野,这种“亏本买卖”是万万做不得的。

在非洲广袤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合规的游猎车辆遵照严格路线行驶并保持引擎运转,已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常态。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录就表明,核心区域狮群接触观光车辆的频率极高。

对世代生活在保护区的狮群而言,这些特定区域、特定声响(引擎轰鸣)、特定行为模式(不离开道路,不主动靠近捕食中的狮群)的车辆,早已被归类为环境中“无害背景噪声”的一部分。

它们巨大的体型和持续的噪音最初或许引发过警惕,但代际相传的观察学习,加上车辆从未真正表现出攻击性或可食性,使得狮子逐渐将其视为如同岩石、大树一般可以安全无视的存在。

《行为生态学》期刊的研究佐证了这种适应性习惯的形成机制,动物会对反复出现且不构成直接威胁的刺激产生习惯化,降低反应强度。

当然,安全的前提是建立在“规则之下” ,这并非给摄影师们颁发“无敌金钟罩”。博茨瓦纳捕食动物保护信托基金记录的极少数冲突案例,往往涉及严重违规操作,车辆擅自离开规定道路、过度逼近休息或育幼中的狮群(尤其激怒护崽的母狮)、游客擅自下车或伸出手脚试图触摸猛兽。

这些行为粗暴打破了狮子认知中业已建立的“安全距离”和“无害模式”,将其逼入“要么战斗要么逃跑”的应激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看纪录片里狮子对敞篷车“爱搭不理”,别觉着是狮子“不识货”或摄影师“胆子肥”。那是狮子用它们千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给眼前这个“铁疙瘩”贴上了标签:“无害,巨大,难啃,无视即可。”您说是不是这个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