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项目持续火热,到底是资本骗局还是下一个行业风口?

随着智能网联相关政策的持续落地,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的曙光正逐渐显现。在资本市场,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龙头企业备受瞩目,热度居高不下。这一系列现象不禁让人思考,资本市场大力推动 Robotaxi 项目落地,其背后的吸引力究竟何在?自动驾驶市场,究竟是下一个潜力无限的行业风口,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资本骗局?​

近期,上海临港的动作备受关注。8 月 16 日,首批无人驾驶智能网联出租车正式向公众开放运营服务。服务范围涵盖临港主城区高校、办公、商业等 58 个点位,营运时间为每日 8 时至 20 时。收费规则明确,小于 5 公里为起步价 16 元,超过 5 公里则按 4 元 / 公里计费,无其他额外费用。此次临港地区的运营开放意义重大,堪称对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可行性的一次大规模检验。此前,7 月 28 日上海发放了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小马易行科技、百度智行科技、赛可智能科技等成为首批获准企业。这一系列举措表明,政策层面正积极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开路。

资本市场对自动驾驶市场的热情从投资数据上可见一斑。著名投资人凯西・伍德基于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的乐观判断,在 8 月 14 日加仓约 1337 万美元小马智行股份。小马智行自身的业绩表现也颇为亮眼,二季度总营收达 1.54 亿元,同比增长 75.9%;Robotaxi 业务收入达 1090 万元,同比增长 157.8%,其中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暴涨超 300%,Robotaxi 平台注册用户同比增长 136%。

不仅如此,第七代 Robotaxi 从二季度启动量产和路测,已生产下线超 200 台,车辆总数超 500 台,正稳步向年底千台目标迈进,且在北上广深已累计完成超 200 万公里路测。在业务拓展上,小马智行推出上海市首个无人驾驶 Robotaxi,成为国内唯一在北上广深开展全无人 Robotaxi 收费运营的企业,也是上海浦东唯一常态化商业运营全无人 Robotaxi 的服务商。小马智行 CFO 王皓俊表示,通过优化 “人员 - 车辆” 远程运营比例、降低车辆保险成本,Robotaxi 单位经济模型(UE)改善显著,公司业绩增长证明了可规模化、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

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加速全球化布局。8 月 15 日,文远知行宣布东南亚地区的超级应用平台 Grab 将对其进行数千万美元的股权投资,旨在加速在东南亚大规模部署 L4 级 Robotaxi 及其他自动驾驶车辆。按照协议,投资预计不晚于 2026 年上半年完成交割。同时,文远知行将其自动驾驶技术应用到 Grab 的车队管理、车辆匹配和路径规划系统中。二级市场上,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股价也有良好表现,截至上周五美股收盘,小马智行股价收涨 4.69%,报 15.86 美元,总市值 56.35 亿美元;文远知行股价收涨 2.80%,报 9.92 美元,总市值 28.23 亿美元。高盛更是预计,到 2030 年中国 RoboTaxi 市场规模将达到 140 亿美元,车队规模约 53.5 万辆;到 2035 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 610 亿美元,车队规模达到 230 万辆。​

从技术层面来看,自动驾驶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传感器技术不断升级,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的性能提升且成本下降,使得车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加精准和全面。例如,激光雷达成本从过去的高昂价格逐渐降至相对可接受的范围,部分产品已能实现千元级别,这为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同时,算法也在持续优化,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路况信息,做出更合理的驾驶决策。以特斯拉为例,其智能驾驶系统 FSD 不断迭代升级,在一些特定场景下的驾驶表现愈发成熟。此外,5G 通信技术的发展为车辆与外界的实时通信提供了保障,实现了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效信息交互,进一步提升了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自动驾驶具有诸多潜在优势,这也是吸引资本的重要因素。对于消费者而言,Robotaxi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出行选择。在一些交通拥堵的大城市,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凭借智能算法规划更优的行驶路线,减少通勤时间。而且,对于不会驾驶或不便于驾驶的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等,Robotaxi 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从社会层面来看,大规模应用自动驾驶车辆有望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减少人为驾驶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状况。例如,通过车辆之间的协同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的调控,能够使交通流更加顺畅,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自动驾驶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这也是判断其是否为资本骗局的关键。首先,技术上仍存在挑战。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实现完全可靠的自动驾驶,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城市道路环境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雪、浓雾等,以及一些特殊场景,如道路施工、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对自动驾驶系统构成严峻考验。此外,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当面临不可避免的碰撞时,系统应如何做出决策,优先保护车内乘客还是行人,这一伦理困境尚无完美解决方案。​

其次,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尚不完善。自动驾驶车辆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如何界定成为难题。目前国内现行法规要求驾驶员对事故负全责,但在自动驾驶场景下,这一规定显然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同时,行业标准也有待统一,不同企业的技术路线和产品标准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再者,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仍需验证。虽然目前一些企业宣称实现了盈利或具备盈利潜力,但大规模运营后的成本控制、用户接受度、市场竞争等因素都可能对商业模式产生冲击。例如,保险成本、车辆维护成本、技术更新成本等在大规模运营后是否能够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仍存在不确定性。​

综合来看,自动驾驶市场具备成为下一个行业风口的潜力。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需求的存在以及资本的持续投入,都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其中也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若资本过度炒作,忽视技术和市场的实际发展阶段,也可能演变成一场资本骗局。投资者和从业者都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关注技术的实际突破、政策的完善以及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以确保自动驾驶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真正实现其潜在价值。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