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连涨三月引热议:是短暂回暖,还是历经调整后的强势回归?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微妙的格局变化——传统燃油车在连续数月销量攀升后,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8月国内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达90.2万辆,同比增长13.5%,这已是该领域连续第三个月实现正增长。这一现象引发市场广泛讨论:燃油车是否正迎来新一轮复苏,抑或只是行业转型期的短暂波动?

从更长周期观察,燃油车市场已显现止跌企稳的迹象。2024年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为1398.9万辆,同比下降17.3%;而2025年1-8月,这一数字降至874.7万辆,同比降幅大幅收窄至0.3%。多家车企高管公开表态将继续深耕燃油领域,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吴会肖指出,全球市场布局和国内用户需求仍需燃油车支撑;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则强调,燃油车在整体市场中占比仍超50%,是企业投入的重点方向。

技术迭代与产业需求成为燃油车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传统车企通过优化发动机效率、升级变速器等技术手段,显著提升了燃油车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与此同时,燃油车产业链对就业稳定、内需拉动的作用依然突出,其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普适性在保障民生出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行业专家马坚挺认为,燃油车的技术升级与市场基础决定了其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合资品牌的策略调整为市场注入新变量。大众、丰田、日产等企业纷纷推出“升档”车型,例如新速腾L车身尺寸接近B级车标准,新卡罗拉采用原亚洲狮平台,新轩逸则向B级车靠拢。这种“以大打小”的打法,被视为合资品牌应对自主品牌竞争的转型尝试。上海数策软件首席知识官金永生分析,此举虽效果待察,但表明合资品牌已意识到传统优势的动摇,开始主动调整市场策略。

价格优势成为燃油车逆袭的重要推手。当前A级、B级轿车市场,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车型,均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抢占市场。例如长安逸动售价跌破5万元,别克君威降至10万元出头,这种“清仓式”定价在全球范围内亦属罕见。金永生指出,价格杠杆与产品力提升的双重作用,显著增强了燃油车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消费者偏好变化亦值得关注。J.D. Power最新研究显示,2025年中国燃油车行业整体魅力指数达751分(满分1000分),较上年提升14分,创近五年最大增幅。自主品牌在油耗控制、造型设计等方面的进步尤为突出,叠加价格优势,使消费者对燃油车的选择理由更加清晰。例如,近期计划换车的潘女士表示,燃油车加油便捷、保值率高的特点仍是其核心考量因素。

对于未来市场走向,业内存在不同观点。瑞士豪瑞集团负责人刘利嘉认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虽已超50%,但提前释放的购车需求可能导致市场呈现“电动与燃油交替上升”的格局。广东省新能源汽车联盟秘书长张瑞锋则指出,当前燃油车增长是降价促销、区域市场崛起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短期内将与新能源车共存,但长期来看,其市场份额可能逐步收缩至特定领域。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