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车企“白刃战”:比亚迪与吉利的销量竞速,藏着哪些胜负手?

“比亚迪2026年国内销量目标400-450万辆,吉利紧追至350万辆”——这组销量预测最近在汽车圈引发热议,不少人直言“两家的差距越来越小,明年要进入贴身肉搏的阶段”。事实上,这场较量早已不是简单的“销量数字比拼”:吉利靠“油电双线+精准对标”步步紧逼,比亚迪则面临“走量车型承压+高端突破”的双重挑战,2026年的竞争,更像是一场“针对性防御”与“全面进攻”的攻防战。

先看双方的“主战场”:10-20万级走量市场,吉利正对着比亚迪的“王牌车型”精准开火。比亚迪目前的销量支柱集中在六款车型:秦PLUS DM-i、秦L、海狮06、海豹06、海鸥、元UP,这六款车几乎承包了比亚迪近70%的销量,尤其是秦PLUS DM-i,长期占据混动轿车销量榜首,海鸥更是10万内纯电市场的“销冠常客”。而吉利银河系列的布局,明显是“对着比亚迪的优势车型来”:银河L7对标宋PLUS DM-i,银河L6瞄准秦PLUS DM-i,银河E8直接竞争海豹06,就连入门级的星愿车型,也把海鸥视为主要对手。有车主调侃:“去4S店看银河,销售三句话不离‘比比亚迪同价位车型多XX配置’,针对性太明显了。”

这种“精准对标”让比亚迪的走量车型感受到了压力。从市场反馈来看,部分消费者开始转向吉利:有人觉得“银河L7的三联屏比宋PLUS的中控屏更显科技感”,有人看重“吉利油电双能,不想把鸡蛋放新能源一个篮子里”。更关键的是,吉利在价格上也毫不手软,比如银河L6起售价11.58万,比秦PLUS DM-i低近1万元,还赠送充电桩和终身免费基础流量,这种“性价比打法”正好戳中了刚需用户的痛点。

但比亚迪也不是毫无还手之力。虽然走量车型面临竞争,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根基”仍在:一方面,混动技术(DM-i)经过多年迭代,油耗控制和可靠性已得到市场验证,秦PLUS DM-i 718km的超长续航,仍是不少家庭用户的首选;另一方面,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更强,刀片电池、e平台3.0等核心技术自研自产,能在成本控制上保持优势——即便吉利靠价格战施压,比亚迪仍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应对。不过,消费者的担忧也真实存在:有网友直言“比亚迪20万以上的车型差点意思”,仰望虽然定位高端,但销量占比极低,一旦走量车型被吉利分流,高端市场又难以扛起销量大旗,很可能陷入“两头承压”的困境。

再看吉利的“底气”:油电双线布局,抗风险能力更强。不同于比亚迪几乎放弃油车,吉利在燃油车市场仍保持着稳定的销量——帝豪、博越等车型常年占据细分市场前列,2024年燃油车销量占比仍超50%。这种“油车稳基本盘,新能源冲增量”的策略,让吉利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时,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投入研发。比如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在底盘调校、安全技术上的积累,直接赋能到银河和极氪车型上,极氪007GT的操控性能就被不少车主认可,甚至有人觉得“比同价位比亚迪车型更有驾驶乐趣”。

但吉利的隐忧也不容忽视。有网友指出“吉利现在是亏钱打价格战”,虽然短期能拉动销量,但长期来看,持续的低价策略可能影响利润和研发投入。而且,吉利的新能源车型虽然“对标精准”,但在核心技术上仍有依赖外部供应商的情况——比如部分车型的电池来自宁德时代,智能驾驶系统与华为合作,不像比亚迪那样“全栈自研”,一旦供应链出现波动,可能会影响产能和交付。此外,“模仿”的标签也让吉利面临质疑,有消费者认为“银河系列的设计和技术路线,都是跟着比亚迪走,缺乏自己的创新”,这种认知若不改变,很难在高端市场真正突破。

其实,2026年的“白刃战”,本质是两种路线的较量:比亚迪赌的是“新能源全面替代”,试图靠技术迭代和规模效应巩固优势;吉利则走“稳扎稳打”路线,用油车保基本盘,用新能源精准狙击对手。对消费者来说,这场竞争无疑是“利好”——无论是比亚迪的技术成熟度,还是吉利的性价比,都能让用户有更多选择;但对车企而言,比拼的不仅是销量,更是技术研发、成本控制、品牌口碑的综合实力。

现在说谁能赢还为时过早:比亚迪若能在高端市场找到突破口,同时稳住走量车型的优势,仍有机会拉开差距;吉利要是能把“价格战”转化为“技术战”,摆脱“模仿”标签,也可能实现销量反超。但可以肯定的是,2026年的中国车市,会因为这两家的较量变得更加精彩,而最终的赢家,一定是那些真正懂用户、有技术的企业。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