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25,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百年

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上海9月20日电(记者马作鹏)据复旦大学消息,纪念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大会今日在相辉堂南堂举行。

作为复旦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学术影响力最卓著的学科之一,创始于1925年的历史学科是复旦人文社科的一面旗帜。

据复旦大学介绍,一个世纪以来,复旦史学始终与中国发展共命运与世界潮流相激荡,沪滨屹立、作育英才,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如今,复旦史学已逐步形成“三系一所三院”大历史学科群,生生不息。

1905年,马相伯怀着“复兴中华、自强不息”之心创办“复旦公学”,在课程设置上提倡文理和中西并重、学风自由。同时规定,政法文商各个学科从预科到本科都要学历史、学地理,这为历史学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1925年秋,复旦大学史学系正式建立,是校内最早系科之一。历史系立意吸纳西方历史研究视角,课程涵盖中国近百年史、欧洲史、亚洲史、经济史等。

复旦大学校史资料显示,纵观中国历史学科发展,复旦史学屡开风气之先、立于时代前沿——1959年,在国内率先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64年,成立国内唯一一个拉丁美洲研究室;1977年,成立全国首个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室;1981年,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3个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首批博士点;1999年至2013年,先后有6篇论文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八十年代以来,复旦史学不断开枝散叶。1982年成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9年创办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1996年成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1993年获准设立旅游管理专业,2002年正式组建旅游学系。2007年成立文史研究院,2017年成立科技考古研究院,2023年成立全球史研究院。

至今,复旦史学从最初的史学系,形成由历史学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旅游学系、历史地理研究所、文史研究院、科技考古研究院、全球史研究院组成的大历史学科群,各学科彼此贯通,激荡出思想与学术的创新涌流。

2018年,复旦中国史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计划;2019年,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复旦大学历史学科在国内学科评估中表现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文物考古、旅游管理等新兴的交叉型应用学科,正从复旦历史学科的深厚底蕴中快速成长起来。

2017年,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成立,云集文博、生命科学、高分子、光学、核科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成为当下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分子鉴定、人骨考古、同位素考古、颅面复原……

近年来,研究院师生团队利用科技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研究,尝试复原当年烈士们经历的生活和战争场景,帮助烈士“回家”。今年9月,复旦科技考古迎来第一批本科生。

组建于2002年的旅游学系,同样顺应了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近年来,旅游学系围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文旅科技与旅游体验、旅游创新投资等前沿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与科技企业合作探索科技与文旅融合的前沿问题。

当AI技术重塑人类生活,复旦史学也开启了AI for History项目。据介绍,这一尝试源于史学最朴素的困境——浩瀚档案与史料难以检索,尤其是跨语种、早期文献与手写档案,往往成为学术追问的阻隔。目前,该模型已覆盖 29 种语言,乃至音乐乐谱、铭文,突破了欧洲中心论下史料体系的局限。(复旦大学供图)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