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 到公司破产,烧光 4 轮融资终成空

2025年9月,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的一份民事裁定书,让曾经的自动驾驶明星企业中智行走到了尽头——因无力支付1.5万元劳动仲裁款,公司破产清算申请被正式受理。法院调查显示,这家由前百度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王劲创办的企业,如今已“资不抵债、经营场所不明、无法取得联系”。谁能想到,曾被誉为“中国自动驾驶第一人”的王劲,最终会因这样一笔小额欠款,让自己的创业梦彻底破碎。

回溯王劲的职业生涯,早年堪称“科技圈传奇”。他曾任职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eBay中国CTO、阿里巴巴集团技术负责人,还在硅谷多家科技公司积累了丰富经验。2015年加入百度后,作为自动驾驶事业部首任总经理,他率先提出“三年商用,五年量产”的L4级自动驾驶目标,成为行业早期商业化的推动者之一。2017年离开百度后,他先是在硅谷创立景驰科技(文远知行前身),仅用两个月就拿下加州路测牌照、完成5700万美元融资,风头无两。直到2018年,因百度提起商业秘密侵权诉讼,王劲才离开景驰,转而创办中智行,试图在自动驾驶赛道再闯一片天。

中智行成立之初,注册资本达1.5亿元,定位“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王劲当时信心满满,宣称公司是“全球首个融合5G与AI的无人驾驶技术路线践行者”。不同于特斯拉、Waymo等企业聚焦的“单车智能”(靠车辆自身传感器和算力实现自主驾驶),中智行押注的“车路协同”,需要道路基础设施同步智能化——比如在路边装传感器、铺通信设备,让车与路实时交互。在王劲看来,这能弥补单车智能的感知局限,但他没料到,这条路线对初创企业来说几乎是“死胡同”。

“车路协同”的落地,从来不是一家公司能搞定的事:它需要政府主导投入巨资改造道路、搭建网络,还要协调交通、通信等多个部门,周期漫长且不确定性极高。而中智行作为初创企业,既没有足够资金支撑长期研发,也难以推动跨领域的基建合作。反观“单车智能”路线,虽然技术难度大,但能靠车企订单快速落地,比如特斯拉的Autopilot、文远知行的Robotaxi,都能通过实际运营验证技术、获取收入,这也让资本更愿意买单。

中智行的衰败早有征兆。公司前后共获得4轮、数亿元融资,最后一轮停留在2023年3月,此后再无新资金注入。2024年10月起,中智行多次被列为被执行人,累计被执行金额超4700万元,其中2192万元始终未履行;同年8月,王劲卸任法定代表人,接任者张水生此前从未出现在高管名单中,且已多次被限制高消费。更直观的是,中智行官网无法打开、座机空号、手机号无人接听,北京、福州、深圳的分公司全部注销,微信公众号从2024年2月就停止更新——这家曾经的明星企业,早已悄悄停摆。

中智行的倒下,并非个例。2025年的自动驾驶赛道,早已没了早年的资本狂热:估值超90亿元的清研微视进入破产清算,联想、小米投资的纵目科技启动破产重整,“全球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从纳斯达克退市。即便是选择“单车智能”的头部企业,日子也不好过——文远知行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4.06亿元,小马智行同期亏损3.8亿元,同比扩大72.5%。正如汽车行业分析师刘昊所说:“现在资本不再看‘画饼’,只看盈利时间表。没有清晰的商业化路径,再高的技术壁垒也撑不住持续亏损。”

10月24日,法院将为中智行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这也意味着王劲的自动驾驶梦想将正式画上句号。当年他在百度提出“三年商用,五年量产”时,或许真的相信自动驾驶时代近在眼前,但他忘了,前沿科技创业不仅需要技术理想,更要贴合现实——选择一条能快速落地、被市场认可的路线,远比追求“宏大构想”更重要。中智行的教训,也给所有科技创业者提了个醒:再耀眼的履历,也抵不过对行业趋势的误判;再美好的愿景,也需先跨过“活下去”的门槛。


(汽车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