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电池的赛道上,固态电池成为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以往,丰田凭借在汽车领域的深厚底蕴和技术积累,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专利布局上处于领先地位,让不少企业望其项背。然而,如今的局势正悄然发生变化,中国企业带着不容小觑的实力强势入局,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赛道上,与丰田等国际巨头展开激烈角逐。
固态电池之所以备受瞩目,在于它相较传统锂离子电池有诸多优势。传统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是液体,需要隔膜防止正负极短路,且传统隔膜无法充当电解质。而固态电池将电解质做成固体,不仅提升了安全性,还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传统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一般不超过300Wh/kg,固态锂电池理论上却能超过500Wh/kg ,这意味着搭载固态电池的车辆续航将大幅提升。当然,固态电池也并非完美无缺,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接触存在界面问题,影响锂离子迁移,但相关技术正在不断攻克。
从学术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在固态锂电池领域已展现出强劲的科研实力。据中科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数据,在固态锂电池论文数量上,中国以1086篇约占全球总量三分之一,位居世界第一,力压日本(749篇)和美国(528篇)。在发论文机构排名中,中科院位列榜首,在全球前五的机构里,中国占据三席。这表明中国科研人员在固态电池的基础研究方面投入巨大且成果显著,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不过,在专利数量方面,中国整体不及日本,日本丰田更是凭借多年的研发积累,在固态电池专利数量上领先全球,位居第一,中科院紧随其后,比亚迪排名第八。这反映出中国企业在技术成果转化和专利布局上虽然与日本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在奋力追赶。
具体到企业层面,中国有不少企业已经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了实打实的成果。清陶能源是其中的佼佼者,全球排名第18。早在2018年,其半固态电池就已实现量产。2020年,与北汽、哪吒合作的固态电池样车下线;2022年,固态电池搭载于北汽福田;2024年上半年,搭载清陶固态电池的智己L6上市,续航达到1000公里,成功将固态电池从实验室带入现实应用。
赣锋锂业同样表现出色,它不仅主业是锂盐,在全球多地拥有锂矿资源,实现了从锂矿到锂盐,再到锂电池及锂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2021年,其固态电池搭载于东风E70全球首发;2023年6月,半固态电池搭载于赛力斯SERES - 5在欧洲交付,第一位车主还是拉力赛冠军,备受关注。
卫蓝新能源也不容小觑,它与蔚来、三峡合作,业务横跨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锂矿巨头天齐锂业持有其3%的股份,显示出锂矿企业对固态电池领域的看好。卫蓝新能源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合作资源,在固态电池市场逐步站稳脚跟。
相比之下,曾被视为固态电池领域“老大哥”的丰田,虽然手握大量专利,但近年来却饱受质疑。一方面,其固态电池从研发到量产的进程多次推迟,让外界对其“PPT造车”的质疑声不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快速发展,丰田的领先优势正逐渐缩小。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固态电池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中国企业凭借科研实力、产业化成果以及新能源车巨大需求的拉动,在这场与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充满潜力。如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业布局,未来在固态电池领域,中国企业有望诞生国际巨头,改写全球固态电池的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