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上市最具看点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在曾经,看点是汽车的设计、配置、性能和操控;于现在,看点更多是性能、操控和智能,可是由于热度最高的电动汽车在此三方面高度同质化,在大同小异的前提下也就都不算是看点。那么打造新的看点则非常重要,于是看点变成了数据;近期的看点变成了汽车的“订单数据,”究其原因是某些知名车评人称存在订单数据造假的情况。
有这样的现象吗?
笔者认为订单数据造假是不足为奇的,当然也不排除有订单不造假的品牌。
可是谁真谁假无法判断,因为汽车订单量数据是没有监管的,一切都由品牌方随便说!在没有监管的前提下,数据的弹性空间则会变得非常大,一款新车应当有多少订单,决定因素基本取决于品牌方对产品市场预期、管理层预期和广告效应的需要;说白了就是按照自己的判断、综合揣摩老板的心思,再加上期望数据起到的广告作用,来凭空编出一个数据来。
这样的订单数据其实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可是谁也没有办法去证伪。
因为企业自行搞出的发布会方案相关人员一定会被要求保密,如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签订保密协议。所以基本不会有真实的数据被展示,而且即便数据是真实的,订单背后的人物角色也有可能是虚假的。
曾几何时,在4S店工作的员工们也有被要求配合新车发布会刷订单数据的情况存在。
一家传统汽车制造商会拥有规模庞大的经销商网络,现在的车企们又热衷于搞子品牌,每个子品牌都会重建一套全新的经销商体系;也就是说一家车企可能拥有3~5个经销商网络,而每个品牌的经销商门店都是有可能达到1000家左右的。
当然高端品牌门店的数量会少一些,但也能达到三五百家的水平。
一家经销商门店按照30名员工为标准来计算,如果某家车企共有2000家门店的话;仅要求员工进行“小订”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刷出6000个订单,如果员工被要求有刷订单任务而发动亲友帮忙的话,数据则有可能翻几倍。
而虚假的数据在短时间内飙升,同步必然会有一些真正的潜在用户跟随下定,目的也就达成了。
逻辑就是这样,订单量实际不难刷;实在没有足够多的门店和员工的话,其实通过程序修改一组数据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结果。甚至用一种动态图片都可以掩人耳目……而现在可以用于“展现数据”的技术手段更是多到数不胜数,毕竟AI技术连视频都可以修改到完全毫无违和感,更何况是一组简单的数据。
只是这样的做法不应该被重视吗?
理论上当然应该去重视,可是却很难做到无死角监管。
因为即便设置监管机构也无法在每一次产品发布会上去全程监控,同时数据来源是很难溯源的;正如要求4S店员工来帮助产品刷订单一样,产品发布会的时间大都是晚间,员工们基本各自回家了,那么就算能定位到每个订单的精准位置也是无法说明任何问题的。所以产品订单的数据掺水的问题几乎无解,除非不允许新品发布时公布订单数量;但是在订单数量真伪难辨的前提下,无法证实、无法证伪又凭何禁止发布数据呢?于情于理说得通但于法律法规而言很难说通。
最终只能依靠行业自律或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只是这两个方法也基本行不通;企业不会自律,相互监督等于撕破脸,可是谁的屁股上没有一点屎粑粑呢?而且去起底别家的问题也容易被扣上一些帽子,这是有前车之鉴的。
总结:
订单数据仅供参考,参考价值非常有限。
相关数据就像是刘德华和泰迪罗宾的一首歌:真真假假!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