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2160-2025《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近期又成为关注焦点,因为还有半年的时间就要开始实行。
围绕新国标的主要话题是“单踏板模式。”
明明一只脚就能实现加速和刹车,为何要用两只脚呢?这是一些没有驾驶经验的新手司机的观点,也是来自读者朋友的提问。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是稍显可爱的问题;因为会有这样的观点显然是从真正开始驾车就用了具备单踏板模式的车辆,比如曾经的Model系列,任何操作的第一习惯都会难以改变,忽然取消单踏板模式确实会很令人难以适应;同理,那么绝大多数司机都是难以适应该模式的。
自有汽车开始,手动挡汽车就是三个踏板,左脚控制离合器踏板,右脚控制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自1939年普及自动挡汽车开始,部分司机的左腿终于能够休息了,也就是依然保留了由右脚控制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的控制模式,究其原因正是汽车制造商们明确知道不要试图改变用户长期养成的驾驶习惯,否则只要还有保留原控制模式的汽车产品可选,新产品都将难以打开市场。
改变一个人的习惯会很难,改变一群人的习惯几乎不可能。
那么想要改变汽车上百年延续下来的控制模式,显然也是不现实的。
而且关键点在于即便强行去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也将有难以承担的代价;比如司机频繁的错误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这个后果是可以不出现的,所以强行去改变只会让司机们集体反感与排斥。
并且一旦习惯于单踏板模式,驾车过程中出现错误操作的概率只会更高。
松开加速踏板就能减速到停车,这样的操作确实方便;但久而久之也会让司机忘记刹车踏板的存在,这会是一大交通安全隐患。
因为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可能会忘记去踩刹车踏板!而单踏板模式的减速是线性的,是缓慢的,是没有“急刹车”设定的。所以想要让司机在应该急刹车的时候不踩错踏板的话,那就需要让司机在每一次驾车过程中都去控制刹车踏板,进而形成“肌肉记忆”和“下意识控制程序。”
两个踏板各司其职才能让司机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操作。
道理就是这样。
再讲一个与汽车踏板相关且存在争议的话题:
为何自动挡汽车不能用左脚控制刹车踏板?
如果让司机们习惯于“单踏板模式”并养成左脚控制刹车踏板来实现急刹车的习惯,是否可行呢?
解读这个话题还是要从驾驶习惯改变之难的角度来分析,答案是明确的。但是为何汽车设计从开始就让右脚控制两个踏板呢?这个问题更值得解读。简而言之,人的右脚和右手是由左半脑控制的,而左半脑负责的是语音、文字、数字、符号、计算、理解、分析、决断,以及配合五感去进行上述任务——左半脑是典型的“学术脑。”可以胜任的是复杂的、大数据量的,同时要求精细的运算与执行;汽车的加速和减速都是需要线性操作的,操作是复杂的,数据流是很大的,所以只有左脑能够胜任。
右半脑则显得相对“文艺脑。”
其主要负责图形、音乐、想象、创造等等,是非常感性的;而右半脑控制的是人的左侧肢体,那么左腿显然不能进行过于复杂且要求精细的操作。于是从有汽车开始,左脚就只能执行最简单的、机械化的离合器踏板重复操作;控制离合器踏板基本不需要过于细腻的操作,即便是半联动起步也是很简单的,只要形成肌肉记忆。
其余时间则只需要一脚到底或完全泄力的控制离合器踏板。
再简单不过。
这就是左脚哪怕任由其去休息也不宜去控制刹车踏板的原因,那么单踏板模式是否需要保留则自然不需要再争论。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们能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是有道理的,也是经过大量试验验证的。
总而言之,单踏板模式需要去养成新用户,可是从开始的时候就无法改变老用户的习惯;所以很难让新的驾驶习惯形成气候,这种控制模式则永远无法普及。
当然汽车的终极形态是“无踏板。”
这就需要智能驾驶技术持续的进步了,这一天还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