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大赛“冠军”引争议,一个没落行业的侧影罢了|封面评论

蒋璟璟

近日,由多个深圳公司联合主办的“国际模特大赛”在当地的颁奖活动引发争议。15号选手举起了女模组广东冠军奖杯,网友发出疑问“她是如何获得冠军头衔的?”网络流传的相关视频显示,15号女选手是一位看起来年龄偏大的女士,她的体态丰腴,步伐略显拘谨。11月19日,大赛组委会副主席罗云琦告诉记者,“15号选手是太太组冠军,当时工作人员疏忽,颁错了证书奖杯,结果闹出了‘乌龙事件’”。(中新社)

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花真的很扎眼。即便各类“选美”早已泛滥成灾、贬值不堪,可“国际模特大赛”的冠军竟能抽象到这份儿上,这还是许多吃瓜群众始料未及的。一般来说,对某人容貌加以评判,都被归入“低级趣味”那类。可是,这毕竟是场公开举办、对外传播的“模特大赛”,本身也有着评价打分体系,评委说得,网友自然也说得。只不过,网络评议还是得注意分寸、谨慎措辞,千万不要搞成人身攻击、网络暴力,如若不然,便偏离本意了。

面对质疑,赛事主办方迅速回应,表示“是太太组冠军”。言外之意,“纯属误会”。这番回应,有一定的说服力,但不多。公众此番围观,表面是“看人”,本质上还是“论事”,模特大赛之翻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这种全行业的共性趋势,更值得深思。其实,模特大赛、选美大赛等等,如今也算没落产业了。这种“没落”是全方位的,一者影响力有限,赛事太多太水,价值和传播力极大稀释了;再者,商业感召力萎缩,拉不到赞助、卖不出版权,自娱自乐愈演愈烈。

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结构性变化在于,“选美大赛”“模特大赛”在“颜值经济”“演艺经济”的大盘子中,早就不再被视作一个重要的、必要的媒介或跳板。年轻靓丽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通过当博主、开直播以及MCN网红路径等,有个更多低成本、高效率“出圈”的机会。如今的社交媒介上,“颜值博主”“时尚达人”如过江之鲫,素人一夜成名的故事不在少数,就算是腰部及以下的账号也可能赚得盆满钵满,哪里还需要借助“模特大赛”这类中间商呢?

好看的皮囊,从来都是稀缺的资源。社交媒介以及对应的流量变现体系,极高地推高了对这块稀缺资源的整体定价,而与之相对照的,那些烂大街的、草台化的选美大赛、模特大赛,也就成了牛夫人了。此消彼长,一个衰落周期的行业里,令人费解的所谓“选美冠军”“模特冠军”层出不穷,只是其中的一个侧影罢了。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