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暑假阅读的魔法选择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暑假给娃捧本《哈利波特》?这事儿我可太有发言权了!前阵子邻居家三年级的小屁孩抱着全套书跟我侃侃而谈,说自己做梦都在学“除你武器”,那股子投入劲儿,比做数学题积极多了。你要是问这书到底能不能给娃读,我的答案是:不仅能读,还能读出一堆意想不到的收获,简直像给暑假开了个魔法外挂。

先说说最直观的,这书能让娃从“手机控”变身“书虫”。现在的小孩一放假就抱着平板刷短视频,15秒一个段子刷得停不下来,注意力被切割得零零碎碎。但《哈利波特》不一样,厚厚的一本,情节一环套一环,从哈利在女贞路被姨夫一家欺负,到收到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再到第一次坐霍格沃茨特快列车,每个节点都勾着人往下看。我侄女以前看绘本都坐不住,现在捧着《密室》能安安静静读一下午,问她为啥,她说“就想知道罗恩的魔杖到底能不能修好”。这种沉浸式阅读,可比逼着背古诗有用多了,不知不觉中,专注力就练出来了。

再说说里面的角色,简直是给孩子的“人生榜样图鉴”。哈利不是天生的英雄,他会害怕伏地魔,会在魁地奇比赛前紧张得睡不着觉,但他永远记得“爱”是最强大的魔法——这可比家长天天念叨“要善良”管用多了。罗恩呢,家里孩子多,总觉得自己不如哥哥们厉害,可他在关键时刻总能站出来,比如第一部里在巫师棋里牺牲自己,这种“平凡中的勇敢”,能让那些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小孩找到共鸣。还有赫敏,明明是个麻瓜出身,却靠死磕书本成为年级第一,这不就是在告诉孩子“努力比出身更重要”吗?孩子们看这些角色的时候,其实是在偷偷模仿他们的优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讲大道理强百倍。

更妙的是,这书能给孩子打开一个“想象力的魔盒”。暑假里要么上补习班,要么在家写作业,日子过得跟白开水似的。但霍格沃茨的世界里,楼梯会自己移动,画像里的人能聊天,就连猫头鹰都能当邮差,这种天马行空的设定,能把孩子脑子里的“创造力开关”给拧开。我同事的儿子看完书,自己画了张“家里的魔法地图”,把冰箱标成“冰镇火焰威士忌储藏室”,把爸妈的卧室写成“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魔咒研究室”,连小区里的桂花树都被他命名为“会掉金色飞贼的幸运树”。你看,孩子的想象力一旦被激活,连日常的生活都能变得闪闪发光,这可比报个绘画班有意思多了。

当然了,也有人担心,这么厚的书,孩子能看懂吗?其实完全不用担心。J.K.罗琳的文笔特别接地气,就算是描写魔法世界,也带着一股子烟火气。比如描写海格煮的汤“像黏稠的灰色胶水”,形容马尔福的头发“梳得像个马桶刷”,这些生动的比喻,小孩子一听就懂,还能偷偷学两手,下次写作文形容同桌的发型,说不定就用上了。而且里面的情感也特别真实,哈利想念父母时的难过,罗恩和赫敏吵架后的别扭,这些小情绪孩子们都能感同身受。我见过一个二年级的小朋友,看完《阿兹卡班的囚徒》,突然抱着妈妈说“原来被人保护是这种感觉啊”,因为他看懂了小天狼星对哈利的守护。

最让我惊喜的是,这书还能成为亲子沟通的“密码”。以前我跟侄子聊天,三句离不开“作业写了吗”“今天练琴了吗”,他总是敷衍两句就跑。自从他开始看《哈利波特》,情况完全变了。现在每天晚上,他都会主动跟我聊“如果我去霍格沃茨,会被分到哪个学院”,我故意说“你这么爱捣乱,肯定去斯莱特林”,他急得跳起来“我才不呢!我要跟哈利一样去格兰芬多!”这种带着玩笑的讨论,比严肃的谈心更能走进孩子的心里。有时候他犯了错,我会说“你这行为可不像格兰芬多的学生啊”,他立马就蔫了,比批评半天管用多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书里有伏地魔、有死亡圣器,会不会太黑暗?其实恰恰相反,里面的“黑暗”都是为了衬托光明。就像邓布利多总说“黑暗中也会有光亮”,哈利他们每次遇到危险,最终都是靠勇气、友谊和爱化解危机。这种“在困境中不放弃”的信念,能给孩子一种心理底气。去年暑假我带学生去露营,晚上有人怕黑哭了,一个看过《哈利波特》的小男孩说“别怕,我们就像在禁林探险,只要大家在一起,什么狼人都不怕”,你看,书里的力量已经悄悄变成了他的勇气。

暑假本来就该是让孩子撒欢儿成长的日子,与其把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不如给他们一本《哈利波特》。让他们跟着哈利去对角巷买根属于自己的魔杖,去参加一场激动人心的魁地奇比赛,去体会朋友间吵吵闹闹却不离不弃的友谊。等暑假结束,你会发现,孩子不仅多认识了几千个字,眼睛里还多了点亮晶晶的东西——那是想象力、勇气和对世界的热爱,这些可比成绩单上的数字珍贵多了。

说不定某天早上,你会发现孩子对着扫把念“羽加迪姆勒维奥萨”,别笑他傻,那是他在偷偷给生活施魔法呢。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