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宁日报
 小剧场粤剧《以爱之名》融合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    本报记者韦静 摄
    小剧场粤剧《以爱之名》融合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    本报记者韦静 摄
本报讯(记者韦静)10月28日,肇庆市粤剧团携小剧场粤剧《以爱之名》亮相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为邕城戏迷带来了一场融合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艺术盛宴。据悉,该作品由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策划出品、肇庆市粤剧团创排承演,凭借其在内容革新、形式突破、空间重塑、观演重构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在“剧种跨界”上进行了成功尝试,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以爱之名》脱胎于经典粤剧《胡不归》,以家庭伦理为背景,讲述了女性在情感、家庭和社会角色中的价值变化,情节引人入胜,令观众沉浸其中。“在小红书上看到戏剧周的信息后,我立刻预约了这场演出,精彩超乎想象!”刚大学毕业的李怡静首次接触粤剧,她觉得这是一次既新鲜又有趣的观剧体验。
当粤剧遇见话剧,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据了解,该剧不仅将现代故事、现代人的情感困境融入粤剧表演中,而且在保留粤剧唱腔、念白等核心元素的同时,对传统身段、程式进行简化或现代化转译,使其增添了话剧的色彩,更符合现代审美节奏。“这部粤剧是广东省地级市粤剧院团首次尝试的跨省校企合作项目,也是肇庆市粤剧团守正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肇庆市粤剧团演员朱女告诉记者,他们邀请了《蒋公的面子》团队加入该剧的创作,借助话剧在人物思辨性和戏剧结构方面的优势,巧妙地在戏曲中引入了话剧的结构形式、搭建了“戏中戏中戏”的剧情架构,希望以此吸引更多青年观众来看粤剧、爱上粤剧。
演出结束后,主创团队特意留在人民剧院内,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分享创作理念,解答观演疑问。这一互动环节极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深化了大家对作品的理解。
肇庆市粤剧团负责人、演员梁恒风表示,这是他第二次参加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他看来,戏剧周不仅是展示艺术的平台,而且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他透露,《以爱之名》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希望在维系老观众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粤剧。
演出当天,78岁的资深粤剧迷黄奶奶早早来到剧场换票候场。“我从4岁开始看粤剧,听说这届戏剧周有粤剧演出,第一时间就报了名!”她高兴地说,戏剧周有众多高品质戏剧作品集中展演,让她这样的老戏迷得以大饱耳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