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的消息,让无数人泪目。
103岁的杨振宁先生离开了这个世界。
尽管他已是百岁高龄,但他倒下的那一刻,整个学术界都为之震动。
半个月前,他还在生日当天提笔写字,思维清晰,笔锋稳健。
那时的他,仿佛依旧精神矍铄。可短短十五天,一切都成了回忆。生命无常,这位物理界的巨人,悄然谢幕。
杨振宁的离去,让人心痛。
2022年,他因为一次意外摔倒,伤到了脊椎,从那之后身体就不如从前。
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病床前批阅文件、整理资料。那种对学术的执着,仿佛支撑他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新华社、人民日报、清华大学等纷纷发文悼念。
无数网友留言: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他曾执教33年。即便退休后,学校仍保留着他的办公室。
先生离世的夜晚,有学生自发去献花,轻声写下“good night”,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告别。
10月19日,翁帆在《光明日报》上发文悼念。字字含泪,却又平静如水。
她写道,杨先生离开时是欣慰的,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她还分享了丈夫在九十岁时写下的一首诗,最后一句,写满深情——
“有理想,有奋斗,有责任,有担当,有幸福,有感恩的一生。”
她感叹:有他的陪伴,是自己此生的幸运。
21年前,28岁的翁帆嫁给82岁的杨振宁,震惊了整个社会。那时人们议论纷纷,觉得这段婚姻不会长久。
可岁月证明,爱情从不看年龄,它只认懂得。
翁帆出生在1976年,从小成绩优异。1994年,她考入汕头大学英语专业,是学校里有名的才女。
1995年,杨振宁带夫人杜致礼回国访问,翁帆作为学生代表做向导。
她活泼聪慧、谈吐大方,让两位长辈印象深刻。此后多年,三人保持书信往来。
翁帆大学毕业后曾在汕头、香港工作,甚至经历过一段短暂婚姻。
离婚后,她选择回校继续深造。
那时的杨振宁,刚好也从美国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命运兜兜转转,又让他们重新相遇。
2003年,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病逝。那一年,他失去了陪伴半生的伴侣。听闻消息的翁帆,寄去一封安慰信。
信不长,却让孤独的老科学家重新感受到温暖。
一年后,两人重逢。散步时,杨振宁轻轻牵起她的手。那一刻,仿佛岁月都静止了。
2004年国庆,杨振宁在82岁生日当天求婚。12月,他们在汕头登记结婚。消息传出,全国哗然。
但杨振宁的三个儿女和翁帆的父亲,全都支持这段感情。
翁父说:“她能照顾杨教授的晚年,是一件光荣的事。”
外界的声音再大,也抵不过家人的理解。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21年的相伴。
婚后,翁帆成了杨振宁最得力的助手。
他讲学时,她负责翻译;他写书时,她帮忙整理资料。
无论是国内的讲座还是国外的会议,几乎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那不是依附,而是并肩。
有人说,她是杨振宁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光。
2011年,她考取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学位,还与杨振宁合著了《曙光集》《晨曦集》。
她的世界,并没有因为婚姻而停滞,反而更加丰盈。
在采访中,翁帆曾坦言,自己从未被外界的声音左右。
她觉得,能照顾先生、能一起学习研究,就是最平静也最幸福的生活。
他们唯一的遗憾,是没有孩子。
杨振宁常说,希望她未来能独立生活,不被孤单击倒。
他在世时,早已为她安排好一切。
清华为他修建的别墅,她拥有终身居住权;生前高达百万的月薪,也全部留给她作为生活保障。
杨振宁的专利和财产,已分配给前妻的三个子女,而翁帆不愁生计,也不需再为未来担忧。
这不是物质补偿,而是一个男人对伴侣最深沉的体贴。
如今,杨振宁走了。49岁的翁帆,无儿无女,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可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青涩的女孩,她有自己的学识、精神和底气。
她懂得,生活的意义不在于依靠,而在于延续。
有句话说得好:“爱不是拥有,而是让对方在生命中闪光。”
杨振宁用一生去证明理想,翁帆用21年去诠释陪伴。
他离开了,但留下的是精神与温度。
她还在路上,带着那份光,继续前行。
来源:张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