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点赞!刀郎《罗刹海市》唱活《聊斋》,三百年老故事为什么火遍全网?

10 月 13 日采访中,莫言提及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罗刹海市》,经刀郎改编为流行歌后,让更多人重新发现经典魅力 —— 这恰是传统文化 “活起来” 的生动例子。

《罗刹海市》的故事本就通俗有力:蒲松龄笔下的马骥,因长相清秀在 “罗刹国” 被视作怪物,唯有扮丑才能立足。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实则讽刺了世道美丑颠倒的乱象,而蒲松龄又将民间传闻、海上实事与神话揉在一起,让故事接地气,才得以流传数百年。

刀郎的改编没走 “复述故事” 的老路,而是抓准 “美丑颠倒” 的核心。他用 “罗刹国向东两万六千里” 等新意象重构场景,借 “马户不知是驴”“勾栏扮高雅” 暗指当下乱象,再配上有共鸣的曲调,既解气又戳中大众心思,让老故事有了现代味儿。

这首歌能火,正和蒲松龄的创作路子相通。莫言点出关键:蒲松龄当年靠听百姓故事写《聊斋》,本就是 “民间创作”;刀郎用流行歌讲老故事,也是用大众爱听的形式传文化。2023 年它全球爆红,2024 年巡演场内场外齐合唱,还带火了《聊斋志异》阅读潮,印证了经典的生命力。

莫言说改编要 “融入当下生活”,刀郎正是如此:他舍弃原著里龙宫结缘的支线,专注于 “美丑真假” 的内核,让老故事接上了现代人的生活,不是 “炒冷饭”。

从蒲松龄灯下写故事,到刀郎弹唱《罗刹海市》,载体从文言小说变成流行歌,但对真实的追问、对人性的洞察没变。经典从不是书架上的摆设,只要接上当下生活,就能活起来、传下去 —— 这正是莫言称赞此事的原因,也是经典真正的价值。

(文/人间观察员)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