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莉:以角色为舟,在戏剧舞台传递能量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暗恋桃花源》专属版,凤莉饰演“云之凡”。

  印象

  “我不想跟大家说那些心灵鸡汤,我希望观众了解我的真诚。”初见凤莉时,她刚结束一段排练,身上带着舞台人的轻盈,话语却满是合肥人特有的实在——不绕弯子,眼神澄澈又坚定,让人忍不住想走近,听她把她与戏剧的故事娓娓道来。

  2014年的《暗恋桃花源》星秀大赛,凭借青春版“春花”一角,她敲开了戏剧世界的大门,随后成为上剧场的初代团员,从《暗恋桃花源》(专属版)到《如梦之梦》《曾经如是》,一步步打磨出鲜活的角色;她还在《王子富愁记》《熟年》等影视作品中留下身影,让更多人看到她的多面可能。

  聊起与戏剧的羁绊,她总带着笑意,言语里的赤诚藏都藏不住。这份初心,也陪着她完成了演员身份的蜕变:从最初执着于“自我表现”的青涩,到如今清醒懂得“戏剧是一群人的修行”,甘愿做传递幕后团队心血的“桥梁”——她记得灯光师为角色调的一束暖光,念着服装师为时代感缝的一颗盘扣,把团队的心意糅进每一次表演里。面对观众,她更懂“真诚”才是最好的共鸣剂:不刻意制造互动,不盲目迎合掌声,只以“想和台下人聊场心里话”的倾诉欲站在舞台上,连那些“不声不响却认真陪伴”的观众,她都视作最珍贵的回馈。

  一提到家乡合肥,她的语气满是眷恋,每次回乡演出,听到台下熟悉的乡音,“就像突然走回了小时候住的巷子,连风都是熟的”。这位从合肥走出的女演员,总把戏剧比作“一间暖乎乎的书房”——她在每个角色的褶皱里,藏进自己的思考、温度与真心,然后捧着这份滚烫的真诚,不急不躁地走向更多观众。她走得踏实,而那些被她的角色打动的人,也总能稳稳接住这份从舞台传递来的、最纯粹的心意。

  对话

  多年剧场深耕在角色挑战中“破茧成蝶”

  合肥晚报:您从合肥走向专业戏剧舞台,最初选择戏剧演员这条路并坚定加入上剧场,背后有哪些特别的心动瞬间?

  凤莉:高中时误打误撞参加播音主持培训班,艺考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才算真正推开舞台的大门。大学时看戏剧作品,一下子被击中——那些戏里的人物和情景,明明笔触简单,却藏着特别丰富的情感,对刚入门的我来说,像亲切的引路人。毕业时听说上剧场招演员,我和同学直接坐高铁去上海,当时连徐家汇在哪都不知道,却清楚“美罗城五楼就是上剧场”,这份认准了就去的冲动,让我成了上剧场的一员。

  合肥晚报:家乡合肥的印记,是否悄悄藏在您塑造的角色里?最典型的例子是什么?

  凤莉:比如《宝岛一村》里的朱妈妈,她就是我眼里“合肥人的缩影”——低调,不声张,却总把身边人照顾得妥妥帖帖。演她的时候,我脑子里全是儿时长辈的样子,尤其是我妈妈:不擅长说漂亮话,却会默默为家人、朋友操心,身上那股朴实又讲义气的劲儿,我糅进了朱妈妈的言行里。每次回合肥演出,看到台下熟悉的乡音和笑脸,就更能懂这种藏在行动里的温柔。

  合肥晚报:在上剧场多年,您对“演员”的理解发生了怎样的蜕变?

  凤莉:一开始特别“自我”,觉得演员是舞台的核心,只盯着自己的台词和动作。现在才明白,戏剧是“一群人的修行”——从导演定调、技术组搭台,到灯光师控光、服装师做造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很多时候,真正的“主角”是幕后团队:没有好的灯光烘托情绪,没有合身的服装代入时代,我的表演就像少了灵魂。我现在更像个“传递者”,用身体和声音,把整个团队的心血传递给观众,这份“踏实感”比以前的“优越感”珍贵多了。

  合肥晚报:《暗恋桃花源》的“云之凡”是陪伴您最久的角色,首演前您曾为这个角色做了“痛苦”的准备,这份“痛苦”具体体现在哪里?这个角色又让您收获了什么?

  凤莉:那时候的“痛苦”,是怕接不住这份信任。《暗恋桃花源》对我来说是“戏剧启蒙第一课”,拿到“云之凡”这个角色,我既激动又焦虑——总想着要完美靠近,怕让期待我的人失望,满脑子都是“会不会演砸”的杂念。后来我的搭档点醒我,导演也说“不要多想,接过来、感受、呼吸就好”,我才慢慢放下:我和“云之凡”隔了时代,质感肯定不一样,但我们对爱与真诚的信念是相通的。现在回头看,“云之凡”教会我对自己诚实,也让我懂得了“戏剧的核心是当下的感受”。

  和观众交朋友不是“迎合”而是“真诚”

  合肥晚报:您说“要站在观众角度带观众走”,演出时怎么判断观众“跟上了”?又会怎么调整?

  凤莉:我不会刻意判断,更像和观众“交朋友”——上台前我会让自己保持“倾诉欲”,就像要和台下的人聊两个小时天,聊什么、怎么聊,全看当下的“化学反应”。如果台下特别安静,我不会慌,反而会更专注于情绪的细腻表达;如果观众有笑声或叹息,我会顺着这份共鸣,稍微放慢节奏,让情绪再沉一点。其实核心不是“迎合”,是“真诚”:你拿出真心对待戏、对待观众,观众自然会和你同频,这种“默默的陪伴”比任何“互动信号”都珍贵。

  合肥晚报:有没有观众的反馈,让您觉得“我的表演真的触达了他们”?

  凤莉:有两件事我一直记着:一是有小粉丝给我发私信,会细致地聊角色的情绪变化,甚至能说出某句台词里的无奈,我才知道他们是真的在认真看戏;二是有粉丝做了“角色盲盒”,里面是我演过的所有角色的迷你模型,还有干花和冰箱贴,虽然我总说“别花钱”,但心里特别暖——这种“被记住、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夸奖都动人。有一次我去看一个朋友的小剧场话剧,我发现自己明明很喜欢这个戏,但很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是属于之前我眼中的“没声响没动静”的观众,自此我开始理解,很多时候安静的观众并不是不感受你,只是每个人的输出方式不同,他们愿意花两个小时信任你、陪伴你,就是最好的回馈。

  合肥晚报:挑战《如梦之梦》的“江红”,这个“大任务”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现阶段怎么样了?

  凤莉:最吸引我的就是“我还没拿下她”!之前演“江红”的前辈太优秀了,她的一言一行都像“江红本红”,我有压力,但这份“压力”反而让我更想啃下这块硬骨头。目前我还没做什么准备,我想我缺的不是准备,是更深度的感受和思考:江红的人生大起大落,我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怎么拉近和她的距离?我会想“如果我是她,在那个情境下会怎么呼吸、怎么说话”。其实演了几年“江红”,我更清楚缺的不是技巧,是对角色灵魂的贴近,现在还在慢慢“磨”,希望能让她更“活”。

  对自己不设限期待有更多好戏回馈家乡

  合肥晚报:未来想尝试新的戏剧形式或角色类型吗?

  凤莉:我什么都想试!音乐剧、沉浸式戏剧,还有反派、爆发力强的角色,越不擅长的我越感兴趣。我不想给自己设限,想看看自己还有多少可能性——其实尝试新东西不是“贪多”,是想通过不同的角色,更了解自己,也让自己的表演更有层次。

  合肥晚报:作为合肥走出的演员,回到家乡演出,对家乡观众有什么期待?

  凤莉:每次回合肥演出,我都特别激动——家乡观众又热情又亲切,还特别尊重剧场空间,这种“懂戏又懂情”的氛围,让我演得特别投入。我最大的期待,是未来能带着更多好戏回到合肥,也希望更多家乡人能走进剧场——不是说一定要看我的戏,而是希望大家能感受“剧场里的温度”,那种和演员“同呼吸、共情绪”的体验,真的很珍贵。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秦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