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粉丝主播,刘幸用“蜗牛精神”架起公益、助农与非遗桥梁

9月16日,在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 非遗出海商品交易会上,刘幸分享结束后,台下响起了长久的掌声。

这位来自湖南邵阳的乡村振兴公益主播,用十年自媒体生涯和四年公益助农实践,以 “ 蜗牛的视角 ” 走出了一条融合公益助农、非遗传播与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为互联网时代的价值重构写下生动注脚。

(刘幸在看非遗技艺制作的服饰)

一场跨越十年的赛道转型

“ 我淋过雨,所以想替别人撑把伞。 ” 这句朴实的话,藏着刘幸投身公益助农的初心。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留守儿童,她既深知特殊儿童的生活难处,也亲眼见证过优质农产品因缺乏销售渠道而滞销的无奈。 2014年,刘幸以校园博主的身份踏入自媒体行业;2020年,她毅然转身,成为一名乡村振兴公益主播,从零开始搭建全新的事业赛道。

如今的她,不仅拥 有 千万粉丝,更是中国农业大学头雁计划的实践导师,已成功培训百余位三农从业者。

四年间,她带领团队创下 5000万元的公益助农带货额,捐赠200万元公益资金,长期资助200名特殊儿童。每天8至10小时的直播时长、不拿一分钱佣金的坚守,让“刘幸”这个名字,成为了互联网公益领域一张闪亮的名片,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持”二字的重量。

从带货到赋能的深度 转变

刘幸的公益助农,从未停留在 “ 卖货 ” 阶段,而是 搭建起 一套 “ 授人以渔 ” 的完整体系。

在山东的一场公益助农活动中,她带领团队将当地农产品推上热搜第 11位、生鲜榜榜首,实现全网1亿曝光量,单日销售2万余件。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这场活动直接帮助了20位特殊儿童——按照这个模式,四场活动就能为160个家庭带去希望。“我们不是缺带货达人,而是要让达人找到参与公益的认同感,让公益形成良性循环。”刘幸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念,并落实到每一次实践中。

在广西百色,她探索出 “农产品+非遗”的融合模式。助销60余吨贵妃芒时,不仅创下99%的好评率,还尝试将当地非遗技艺融入农产品的包装与推广,让消费者在购买水果的同时,就能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在湖南常德,面对滞销的冰糖橙,她以5至6毛钱的地头价帮农户打开市场:“第一年不挣钱,是为了让好产品被更多人看见,让农户明年能卖个好价钱。”

此次参与非遗出海商品交易会,刘幸坦言收获满满: “以前非遗多靠师傅口传心授,很多老手艺都藏在深山里。我们想做的,就是用互联网把这些珍贵的技艺‘挖’出来,让非遗产品不仅被更多人看见,更能走向全世界。”

在她看来,相较于传统推广方式,直播与短视频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在打破地域传播壁垒上,效果格外显著。

“湖南的非遗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手法,但传统传播渠道有限。通过直播和短视频,用户能直观看到染布等非遗技艺的制作过程,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这是传统方式难以实现的。”刘幸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互联网传播非遗的原因。

(刘幸在非遗出海商品交易会上进行分享)

一条互联网赋能非遗的新路

在交易会上,刘幸还分享了自己对非遗传播的思考与实践。她认为,传统非遗推广常受限于地域与渠道,而互联网直播与短视频,能让这些承载着匠人心血的技艺真正 “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围绕非遗传播,刘幸形成了两类核心实践路径。她会定期组织大 V团队深入非遗产地,用镜头捕捉染布、传统手工艺等技艺的制作过程,再通过短视频,将非遗技艺背后的匠人故事与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网友 。 同时,她也注重打通非遗产品的线上销售链路,借助直播的实时互动与场景化展示优势,让原本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非遗工艺品,被更多消费者看见、了解并喜爱。

“非遗产品的独特性,在于每一件都凝聚着师傅的心血。”刘幸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消费者明白,购买非遗产品不仅是拥有一件商品,更是对一项珍贵传统技艺的认可与守护。

相较于农产品推广,非遗产品虽在供应链环节更易操作,但刘幸同样注重深度赋能 。 她会向消费者传递非遗价值,也会向匠人分享互联网传播技巧,只为让非遗真正 “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大山里的农产品到工坊中的非遗技艺,刘幸始终以公益初心为指引。“未来,我们会继续走进更多乡村、更多非遗工坊,用直播搭建桥梁,让乡村好物卖得出去,让老手艺传得下去。”

如今,这位公益主播仍以蜗牛般的韧性,在乡村振兴与非遗传播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努力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田间,让更多非遗技艺焕发新生,让公益的种子在互联网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娱乐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