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
9月9日,郭海霞正在给听障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邵林喜 文/图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我国特殊教育在校生已超90万人,特殊教育教师超7万名。而郭海霞就是这七万分之一。
9月9日,在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烙画实训室,郭海霞正握着一把通电至400℃的烙笔,给学生示范制作烙画。这堂课是无声的,但烙笔划过木板发出细微的“滋滋”声,学生专注的眼神和扬起的笑容,她都“听”得见。
今年35岁的郭海霞是一名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在她一岁多时,因重度听力言语障碍且家庭无力承担治疗费,郭海霞永远留在了寂静之中。9岁那年,她进入铜川市聋哑学校学习。在学校里,郭海霞通过看着老师的口型猜字义,用手触摸老师的喉咙感受发音震动,别人写10遍的生字,她要在本子上写50遍。
2010年,郭海霞进入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烙画艺术。她第一次接触烙画就被吸引。当老师用烙铁在木板上烫出竹子纹理时,青烟中浮现的墨色线条让她震撼:即便无法言语,也能用“火笔”传递内心的声音。
“第一次学习烙画,感觉很难,特别是画人物的时候,难得想要放弃。”郭海霞用手语比划着。为了掌握烙画技巧,郭海霞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反复练习:手背贴近烙铁,靠皮肤刺痛判断温度;绑笔练运笔,一日烫500道直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的坚持换来了回报,她站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舞台,与健全学生同台竞技,一举夺得二等奖。
2013年,原本打算走向社会的她被母校挽留,带着学校和老师的信任,郭海霞留校任教。“我担心与学生交流不好,特别是不擅长书写长篇文字,对于当老师没有信心。”郭海霞笑着用手语表示,学校和老师说她非常优秀,对她很认可,相信她会做得很好。就这样,这位曾经不敢想象能当老师的听障女孩,留校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
回想起曾经在学校求学的经历,老师的教育和鼓励,让郭海霞坚信“努力终究有出路”。一路走来,这样的信念,激励郭海霞勇敢地向前走,为自己的人生努力拼搏。
“作为一名特教老师,同样也是一名听障人士,我与听障学生更容易去沟通。”郭海霞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她自创了“烙画基础三步教学法”:画流程图标注运笔顺序、录慢动作视频让学生逐帧观看、带学生触摸不同材质感受质感。通过自己边示范操作,边用手语交流,听障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12年来,郭海霞指导的听障学生中有23人次获省级奖项,5人成为职业烙画师。“看到这些成绩,我感到荣幸和欣慰,虽然我们处在无声的世界中,但我们的世界也可以和健全人一样精彩。”郭海霞坚定地说。
教学之外,郭海霞从未放下过创作。2014年,她花一年时间烫制出一幅长9.28米的《清明上河图》烙画长卷。创作过程中,为了还原画中8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她对着古画临摹了100多遍,烫坏了30多块试稿板。当这幅作品在武汉展能节展出时,时任中国残联主席的张海迪被这幅作品深深吸引,在展位前详细了解创作过程并给予赞赏及肯定。
这些年,郭海霞的作品陆续获得深圳文博会银奖、陕西省直机关建党一百周年绘画一等奖等奖项,她也被评为“陕西省技术能手”。今年7月,郭海霞还被授予“陕西省自强模范”荣誉称号。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绽放生命的光彩。”郭海霞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她希望帮助更多听障孩子掌握技能,自立自强,用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无声园丁”郭海霞用耐心和专业,在讲台上点亮了一个又一个无声的课堂,也点亮了听障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