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岗拉梅朵”在无声世界中傲然绽放

本文转自:人民网

让“岗拉梅朵”在无声世界中傲然绽放

——记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古桑曲珍

清晨的阳光穿透山峦,洒在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教室里。古桑曲珍俯下身,轻轻握住听障孩子的手,将他们的掌心贴向音箱震动的面板。作为特殊教育教师,她以舞姿为语言、以爱心为桥梁,在雪域高原默默守护着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听不见音乐,却在她的指引下,触摸到了世界的回响。

初遇特教:“特殊”二字的重量

2010年,古桑曲珍还是一名普通学校教师。当她看到家乡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遴选公告时,“特殊”两个字在她心中激起涟漪。尽管这份职业充满未知,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忱,她毅然踏上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初到特校,面对听障、视障和智力障碍的孩子们,古桑曲珍坦言“不知所措”。为胜任工作,此前她被派往长沙特殊教育学校培训一年。但当她回到山南,面对零基础的学生时,发现挑战才刚刚开始。“长沙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学校生活,而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第一次上学,眼中写满恐惧,我甚至连拉一下他们的手都担心会吓到他们。”古桑曲珍回忆道。

眼前的场景反而坚定了她的选择。“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农村,看着他们,总感觉他们需要被照顾。”教育的使命悄然扎根,古桑曲珍就这样走上了特殊教育的职业之路,以日复一日的坚守感受“特殊”二字真正的重量。

探索教学:让爱完成教育的震动

因为热爱舞蹈,古桑曲珍选择了听障舞蹈教学。面对孩子无法听见音乐的难题,她开始了漫长的探索。

最初,她不知如何传达节奏。直到一次,她把音箱音量调到最大,站在旁边的学生被震动吓了一跳,她才受到启发——听障孩子可以通过震动感知节奏。

从此,她逐步摸索出一套特殊的教学方法:将音箱紧贴地板,让孩子用脚心感受震动;用手机灯光闪烁提示节拍;把复杂动作拆解成基础单元,手把手调整角度……最困难的是教孩子背对观众跳舞。由于看不到指挥,她安排助手老师在后方与她同步指挥,形成前后“双节拍器”,再加上反复练习,终于攻克难题。

尽管教学屡屡受挫,但古桑曲珍从未退缩。“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对舞蹈的渴望,始终支撑着我前行,”她动情地说。这场比乐声更强烈的“震动”,震源正是她对孩子们深沉而真切的爱。

除校内教学,古桑曲珍还坚持为重度残疾、无法到校的孩子送教上门十年之久。对于这一份坚持,她有着独特的理解:“我们送去的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份‘被看见’。”

送教之路常伴随艰难险阻。一次雨天途中遭遇泥石流,古桑曲珍和其他两位老师仍然坚持前行。“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会放弃,”她说。

十年跋涉,她让教育没有距离,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

“岗拉梅朵”:用舞蹈绽放生命精彩

多年来,古桑曲珍带领学生取得累累硕果。2014年,在山南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市残联的支持下,学校成立“岗拉梅朵”残疾人艺术团(藏语意为“雪莲花”)。雪莲花生于冰雪高原却坚韧绽放,正如她对孩子们的期望——不畏艰难,活出精彩。

艺术团连续两届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赛区舞蹈类比赛中夺冠。更让她自豪的是,7名学生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学习,其中第一批4人被正式录取,第二批1人录取。今年,另有两名学生考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

她每年都带孩子们赴考,一路既当老师又做保姆,尽管艰辛,但看到孩子们飞向更广阔的天空,她感到由衷自豪。更重要的是,她的学生们也走向了特教的岗位,将教育的力量继续传递下去,这更让她感到意义非凡。

不只是成绩,微小的改变也足以令人动容。很多孩子一开始跳舞时,总是十分拘束,但慢慢的,他们开始变得自信,眼神也变得阳光起来。“与其说是我改变他们,不如说是舞蹈给了他们表达自我的出口。”

古桑曲珍仍记得第一次成功演出时,她和孩子们在后台喜极而泣。孩子学会了相信自己,而她体会到育人成材的意义——他们都“做到了”!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她希望把温暖传递给每个特殊孩子,让更多人明白:障碍不是界限,艺术属于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

如今,一朵朵“岗拉梅朵”正傲然绽放——他们迎着风雪起舞,向着阳光生长,以自己的生命轨迹诠释着:即使世界寂静无声,梦想依然可以震耳欲聋。而这,正是一位普通教师用最朴素的坚持与最深厚的爱,为特殊孩子们点亮的前行之路。(唐婕、实习生殷玥)


(娱乐责编:拓荒牛 )